N海都记者 杨江参 通讯员 黄小燕 文/图
12月16日,记者从南安获悉,为更好保护古建筑及华侨建筑(简称“古建侨厝”),南安石井镇围绕“以文化活古厝 用侨厝聚侨心”,借助泉州、南安两级的政策支持,推动设立奎霞古建侨厝保护与发展基金会,并于15日举行基金会筹委会成立仪式,现场认捐1180万元。
激发古建侨厝内生动力与活力
南安石井镇奎霞村是典型的闽南侨村,这里有“十家九侨”的说法,全村侨亲1.5万余人,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几百年来,在外拼搏的奎霞人致富不忘家乡亲人,纷纷回乡建置家园,一栋栋富有闽南特色的古大厝、中西结合的红砖洋楼,成为如今闻名于世的“奎霞古民居建筑群”。
作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奎霞村的建筑群就是一幅华侨寄托乡愁的立体画卷。石井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奎霞村利用侨厝资源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大业。如今的“奎霞古民居建筑群”已有13座侨厝被评为省级文保单位,核心区已初步摸排447栋古建侨厝,并逐步打造出奎霞民宿、奎霞音乐节、古厝靓影和乡愁记忆馆等文旅品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侵蚀,奎霞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建侨厝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出现了墙体斑驳、屋顶破损等情况,亟待进行妥善的修缮与保护。”奎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奎霞古建侨厝保护与发展基金会筹委会主任林瑞球告诉记者,在各级各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下,今年奎霞制定了传统村落三年保护计划,争取到500多万元的政府资金,完成了奎霞古街地面铺设以及两侧古厝的修缮和活化利用。
“我们也清楚认识到,保护古建侨厝的征程道阻且长。”林瑞球说,为进一步汇聚海内外乡亲的智慧与力量,所以决定筹建奎霞古建侨厝保护与发展基金会,希望能为古建侨厝的存续与复兴搭建坚固的桥梁。
该负责人表示,石井镇此次筹建的奎霞古建侨厝保护与发展基金会,一方面将积极对接政府部门,全力争取更多扶持补助资金;另一方面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吸纳企业、社会机构和热心人士捐赠,聚沙成塔,让基金会不断发展壮大。基金会成立后,筹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奎霞村古建侨厝的溯源、传承、保护、活化等工作,探索融入茶室、民宿、文创等新业态,激发古建侨厝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探保护新路径 成可复制经验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12月12日,泉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作为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华侨历史遗存的设区市法规——《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奎霞古建侨厝保护与发展基金会筹委会成立仪式的举行,显得特别有意义。
“保护好古建侨厝,就是留住了华侨的根。”石井镇镇长王胜蓝介绍,石井拥有丰富的古建侨厝资源,尤以奎霞最为典型,这些侨厝寄托了侨一代、侨二代的情怀,但不少房子已经“人去楼空”。这次筹备成立奎霞古建侨厝保护与发展基金会,就是要围绕“人”与“厝”搭建平台,通过溯源与追忆,让子孙后代铭记侨乡的前世今生;通过保护与传承,链接起海内外乡亲爱国爱乡的共鸣;通过活化与激活,彻底敞开世人深入了解侨乡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