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央视新闻 上游新闻
华妃骑摩托、林黛玉倒拔垂杨柳,上一秒还是孙悟空一气之下返回花果山的经典桥段,下一秒悟空就变身飞船扬长而去。近日,各类网络平台上出现了不少让观众觉得既熟悉又错愕的短视频,乍一看都是之前看过的经典影视剧片段,但定睛一看,观众就会发现不对劲:林黛玉和贾宝玉一言不合,竟然打了起来。
其实,这些经典影视剧都被用AI技术“魔改”了。此类魔改东拼西凑,有的跨越时空,有的跨越作品,将不同时代不同作品的主人公凑在一起,以假乱真的程度以及“魔改”的尺度引发广泛热议。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日前发布管理提示,指出近期AI“魔改”视频以假乱真、“魔改”经典现象频发,要求各相关省局督促辖区内短视频平台排查清理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管理提示认为,这些视频为博流量,毫无边界亵渎经典IP,冲击传统文化认知,与原著精神内核相悖,且涉嫌构成侵权行为。
AI“魔改”国产老剧
是创意还是恶搞
《三国演义》变成了“枪战片”,曹操举起了机枪;《红楼梦》被改成了“武打戏”,林黛玉“倒拔垂杨柳”;《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骑上了摩托……这些AI生成的短视频、表情包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对此部分网友表示,“AI魔改是一种创意表达,可以让老剧焕发出新的活力”“不仅是对原作的调侃,更是新一代观众对于故事的重新解读与自我表达”。
然而,还有部分网友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样的恶搞会混淆观众认知,破坏经典人物形象,甚至会改变年轻一代的精神记忆。有网友认为,这些剧都是很经典的,而且具有一些历史意义或者传统意义,现在青少年上网比较频繁,如果没有看过原著,可能会被这些误导。
AI“魔改”软件随意使用
没有限制门槛
业内人士表示,相比以往在B站(视频网站bilibili)等平台的“二创”,如今随着AI工具的日益流行,用户完成“魔改”视频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了,“不需要学习专业剪辑知识、不需要建立影视创作思维体系,只要有想法,就能通过AI工具制作相关视频”。记者搜索发现,网络上还有不少AI视频生成工具出售,年费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还有卖家出售相关教程,售价仅为5元,也吸引了不少网友咨询和购买。
记者打开视频网站,输入“AI魔改”,可以看到界面上出现许多诸如“AI爆改表情包教程”“一分钟学会AI爆改电影”“免费AI制作神器”等视频。这些网站大多以图生视频、文生视频的技术为主,能根据多张图片和文字描述生成几秒到2分钟左右的视频。
有视频博主告诉记者:“把图片上传进来,输入提示词,让画面里的这两个人对视一下,然后开始疯狂打架,打得很激烈,镜头跟随他们移动,最后点生成就可以了。现在排队的人比较多,要等好几个小时,当然如果你氪金(充费)的话,那就另当别论。”
此外,AI还可以模拟人物原声输出,只要把台词字幕输入进去,就可以获得与原型高度相似的人物配音。
AI“魔改”行为存在多种侵权问题
这样的AI“魔改”,到底合不合法?背后存在哪些法律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在引用影视作品内容并进行原创性评论的情况下,才可以被认定为“构成合理使用”。而魔改视频是否属于该范畴,显然存在一定争议。另外,有法律专家也认为,此事还涉及保护作品完整权的问题,即一部影视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本身就拥有“不能随意被修改、亵渎的保护机制”。如果片方或者创作者认为,这种魔改构成了对作品的“亵渎”,那么也有理由起诉改编者侵犯了保护作品完整权和修改权。换言之,国产老剧被AI“魔改”,面临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知名刑事辩护律师、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表示,利用AI技术对经典影视剧进行“魔改”,实质是未经许可的改编行为,侵犯了原作品的改编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同时,将“魔改”后的视频在网络平台传播,还可能侵害原作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如果未经演员同意,擅自使用其肖像进行“魔改”,可能构成对演员肖像权的侵犯。若“魔改”后的内容对演员形象造成不良影响,还可能侵犯演员的名誉权。根据《民法典》《著作权法》规定,如果被认定侵权,侵权人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赔偿原著作权人及相关权利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等。
付建表示,平台应加强对人工智能内容的审核,建立完善的用户举报机制,对侵权行为及时处理。而创作者在使用AI进行音视频制作之前,应取得原作品的著作权人和相关演员的使用许可。在发布的音视频作品中,创作者应明确注明原作品的来源、作者姓名和版权信息,以尊重原作者的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
国家网信办公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服务提供者应“在视频起始画面和视频播放周边的适当位置添加显著的提示标识”。而从现实情况看,这些“魔改”视频中很少有主动标识的。
AI技术为新型侵权
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魔改”电视剧其实并不是新鲜事,一直以来就有对经典影视剧的改编,但此前更多的是对相关桥段进行剪辑、配音等操作。现在借助AI软件,普通人能够轻松将经典影视剧中的角色和场景“移植”到全新的语境中,带来夸张的变化,冲击感官认知。对于AI技术的使用,相关专家提到了一个词:“新型侵权行为”。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说:“AI技术现在确实带来很多积极的方面,也有一些负面的效果,它滋生了很多新型的侵权行为,为这种新型的侵权提供了更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当然提供这种工具和手段本身并不构成侵权,因为工具往往是中立的。使用这种软件去‘魔改’视频,就构成了侵权。这种‘魔改’的视频,它往往还会用原来影视剧中的部分片段,未经著作权人的授权就去使用,就构成了侵权。”
广电总局再发管理提示
AI“魔改”须有边界
针对AI“魔改”国产老剧这一现象,近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的《管理提示》指出,这些视频为博流量,毫无边界亵渎经典IP,冲击传统文化认知,与原著精神内核相悖,且涉嫌构成侵权行为。
为营造清朗网络视听空间,要求各相关省局督促辖区内短视频平台排查清理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严格落实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审核要求,举一反三,对各自平台开发的大模型或AI特效功能等进行自查,对在平台上使用、传播的各类相关技术产品严格准入和监看,对AI生成内容做出显著提示。
AI改编背后
法律和文化的边界在哪儿
不少网友认为,这些被AI“魔改”的国产老剧,都是影视经典作品,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担心“魔改”视频会误导儿童青少年。那么,AI改编背后,关于法律和文化的边界到底在哪儿?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表示,影视经典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也是我们文化传承的具体载体。如果像《三国演义》、《西游记》这些经典作品的经典人物,被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恶意地肆意地扭曲地篡改,那么我们看到的这些所谓的搞笑作品,就与原著的基本精神内核有了很大的出入,是对经典的相当程度上的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