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写入日程表。自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五篇大文章”以来,绿色金融作为其中之一,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坚持绿色发展,强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运用,将绿色理念融入发展战略、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为美丽中国福建实践贡献建行力量。
截至2024年11月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超870亿元,增速达到17.33%。
绿色转型“碳”新路
近日,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所辖泉州分行为某大型水泥企业提供5000万元转型金融贷款授信额度,并顺利投放首期100万元贷款,这是自中国人民银行推动建材行业转型在福建试点后,落地的首笔建材行业转型金融贷款。
“贷”动传统产业“减碳”,“资”持循环经济“增绿”。在晋江港益纤维制品有限公司,每天都有200吨废旧塑料瓶经历一系列绿色低碳流程转化为涤纶短纤。这背后建行提供了超7000万元的绿色信贷,助其解决再生资源回收项目建设及研究发展的资金需求。
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方向。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深化与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的环评联动,主动对接绿色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对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的诚信企业做“加法”,对高能耗、环评不达标的企业做“减法”,通过梳理绿色项目清单、配置专项资源、给予价格优惠、提高审批时效等方式,持续优化绿色信贷融资质效,拓宽服务渠道,将“绿色活水”引入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等重点领域,让更多绿色企业迎来“主场时刻”,在绿色发展上“一路生花”。
“两山价值”被看“建”
“没想到凭借林权交易订单也可以贷款,办理手续简单,速度还快。”收到95万元的“林易贷”,福建省三明市浩森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起财不停点赞。
三明是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策源地,也是福建“绿盈乡村”政策的综合试点市。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以“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及管理服务平台”林权交易数据增信,通过“人工审批+自动化审批”双线模式,为林业产业小微企业定制纯信用贷款产品“林易贷”,助解林权评估难、变现难。
放眼八闽,这样“点绿成金”的建行故事还有很多。在南平,建行将碳足迹监测等碳减排行为与银行贷款利率挂钩,为有碳足迹监测等碳减排意愿企业适配“碳足迹”绿色贷款,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在漳州,建行创新推出“绿证贷”,以企业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凭证及用款计划作为依据,给予购买绿证的企业利率优惠,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绿证交易;在福州,建行联合市林业局,将营林产生的林业碳汇价值量作为贷款额度的评估依据,为林农量身打造个人林业碳汇贷款……随着建行一笔笔绿色贷款“碳”路抵达,更多绿水青山的价值被“看见”。
“绿色能源”进万家
顶上撑起“光伏伞”,棚下长出“致富菌”……深冬时节,在福建顺昌舜日农业发展公司,蔚蓝色光伏菌菇大棚与远处的蓝天绿林交相辉映,弹奏“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绿色交响。
这是顺昌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之一,由华能(顺昌)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承建。该项目覆盖顺昌县12个乡镇及街道,其中二、三期项目规划总建设规模近20兆瓦,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20000吨。紧跟项目建设需求,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组建专业服务团队,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为项目提供绿色金融优惠贷款,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助力减轻高峰时段区域电网负担,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一笔“阳光收入”。
从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三明尤溪汤川高山风电场,到漳州东山杏陈180MW海上光伏电站、漳浦农光互补项目,再到福清核电、宁德核电,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践行ESG理念,聚焦“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及传统能源转型升级,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创新“绿证贷”“绿电贷”等绿色金融服务模式,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利用等专项再贷款,加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碳”路绿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