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这条泥泞路修好啦!”

今年初,海都记者“新春走基层”时,报道了“安溪县一自然村的环村路泥泞不堪,村民亟盼修路”一事;安溪多部门快速响应,筹集70多万元资金为民办实事,于本月中旬修好道路

环村路硬化后,像一条飘带穿过古朴的村落

海都报此前报道版面

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黄晓蓉 董加固 文/图

“我们村的路修好啦!”日前,泉州安溪县感德镇大坂村大坂自然村的多位村民来电告诉海都记者这个好消息。今年年初,海都记者“新春走基层”时,大坂自然村的村民反映,村民此前集资打通了一条约1公里长的环村路,可硬化路面的钱却实在凑不齐了,村民们盼了多年,希望政府部门帮忙解决村民雨天出行难的烦心事。

“再也不用担心载茶青时滑倒了”

12月20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大坂自然村,与之前坑洼不平、泥泞不堪的路况相比,这条新修的环村路,整洁、漂亮。崭新的3.5米宽的水泥路,从村头的大雾山格,一路蜿蜒至幸福院,犹如一条飘带穿行在古朴的村居间,两旁是苍翠的茶山、田园,一幅美丽乡村的图景出现在记者眼前。

“有了水泥路,再也不用担心载茶青时会滑倒了。”在村里,茶农吴贵明的妈妈章阿姨回忆,自从她嫁到村里,家门口的那段路就没好走过,特别是雨天路滑,送煤气的店家都不愿意走这条路,如今,水泥路一下子通到了家门口,大家都觉得很开心。

村民吴建国告诉记者,修路期间,他把在县城经营的小店休停了好几天,特意赶回老家参与路坯的修整。看着从前的泥泞路一段段铺上碎石,灌上水泥浆,喜悦之余,他想着过些日子,将自己的10余亩茶园从大哥手里收回来重新管理。

“政府这么用心,我们也要尽点力”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村民在自家门口的水泥路面上洒水,一问才知道,他们是担心刚浇筑的水泥路被太阳晒裂,于是主动给路面加湿。记者还发现,主路修好了以后,沿途25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自费铺设了主干道到家门口之间的道路,实现了村道“最后一米”的硬化工程。

“政府这么用心,我们也要尽点力。”村民告诉记者,路面硬化工程启动时,沿路的几十户村民出工、出地,积极配合,每家每户还主动出资1300元~1500元不等,筹集了3万多元,承担了路坯修整的费用。

记者了解到,今年初,海都报报道村民的期盼后,安溪县有关部门迅速行动。感德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2月,感德镇党委、政府将这段路的硬化工程列入了镇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制定了具体时间表,大坂村也立即制定提交了工程方案。安溪县交通运输局也于当月将该工程列入年度补助计划,根据政策给予近30万元的拨款补助。在多方协调、努力下,该路段的硬化工程还得到了“一事一议”及乡村振兴专项扶持等多方面的资金支持,共筹集款项70余万元。

感德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感德镇党委、政府,村委会的努力以及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今年,大坂村还有两个自然村的两段环村道路也得以修整、硬化。

□海都锐评

这个最后一公里,很实在!

N吴日锦

茶乡安溪革命老区基点村感德镇大坂村这一公里的村道硬化工程,不仅仅温暖了当地群众的心,更清晰印证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实”——办实事、出实招、见实效。

当一条环村路盼修的民声民意透过“记者新春走基层”发出,当地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将其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年初记者采访时,感德镇党委书记“争取把这件为民实事办圆满”的话铿锵有力,到了年终,承诺转化成了美观、宽阔的乡村康庄道。这样真真切切办实事,说到做到事办实的作风,自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

基层治理纷繁复杂,困难重重,特别是在经费的问题上,总是困难多多,这很考验当地主官的干事智慧和决心。在这件事情上,感德镇党委、政府多方沟通、协调,争取到了县交通运输局及“一事一议”、乡村振兴等多方面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资金尚有缺口的情况下,聚合了基层群众的力量,让村民们也主动参与到修路的行动中来。这些实招让实事有了抓手,当实事落地,基层治理就显出了实效。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而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善”治,更需要治“实”。办实事、出实招,就能得民心,形成强大的合力,再难的事,也能迎刃而解,见实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