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罗丹凌
福建日报
24日,省委宣传部举行福建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奋力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宏伟蓝图10周年。发布会上,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联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我省奋力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的探索实践与思路举措,并回答记者提问。
提升文化影响力 展示福建新形象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多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党的创新理论与八闽大地深厚的文气文脉结合起来,全面展现新时代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
——着力深挖用好理论“富矿”,推动思想文化“强起来”。
我省发挥独特优势,高质量建设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从实践基础、理论渊源、思想内涵、精神品质等方面,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理论逻辑。举办“晋江经验”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等14场高端理论研讨会,推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等系列长篇通讯17篇,推动《习近平在福建》系列采访实录、《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等图书编写出版、学习宣传,《摆脱贫困》重印再版并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语种发行。组织编写《追寻足迹·感悟思想》大中小学读本,推进“行见八闽”研学实践圈建设。编制实施社科强省建设《规划纲要》,近三年以省研究中心名义在中央“三报一刊”刊发理论文章213篇。
——着力传承赓续八闽文脉,推动非遗文化“活起来”。
我省既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整体性保护,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活态传承。成功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送王船”等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处、国家级传统村落479个。推进朱子文化研究传承,开展“闽人智慧”传播计划,《八闽文库》累计出版267册。
——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力作,推动闽派文艺“亮起来”。
我省实施文艺高峰工程,共有37部作品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持续位列全国第一方阵。53部作品荣获文华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电视剧飞天奖等全国性大奖,3人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奖、6名演员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兴起来”。
我省加强文化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和指导推动,形成一批典型经验做法,得到中宣部肯定推广。建立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3亿元,累计支持70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813.97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576.05亿元,增长2.16倍,占GPD比重从3.8%提升到5%,居全国第5位。现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655家,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563.48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收1483.17亿元、同比增长39.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9.9个百分点。
——着力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推动文旅经济“火起来”。
我省办好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海峡两岸文博会等节展,办好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诞辰400周年、华侨领袖陈嘉庚诞辰150周年和世界妈祖文化论坛、考亭论坛、侯官论坛等活动,深化对外文化交流,拓展两岸历史文化交流,推动节展变流量、流量变效益,推动文旅经济呈现供需两旺态势。
推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我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实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为抓手,推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坚持保护第一。我省建立了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机制,出台《福建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实施加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意见》,推进全省红色文化遗存数据库建设,编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建设共投入资金66.29亿元,推进70个重点项目建设,长汀、宁化两地完成41处革命文物保护修缮。
——深化研究阐释。我省成立了福建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加强中央红色交通线、松毛岭战役等历史研究,举办红色文化高端论坛,推出《万里长征第一步》《燃烧的红飘带:福建人与长征》《福建红色文化读本》等研究成果。
——加强文艺创作。我省已推出闽剧《生命》、歌剧《松毛岭之恋》、电影《古田军号》、电视剧“红色三绝”系列等一批文艺精品,有的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创新传播方式。我省建成福建红色文化网上展示馆、福建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展馆,组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等群众性主题活动,遴选300堂大中小学思政精品课,建设“百年初心 红色八闽”等96个研学实践点,推动红色文化浸润人心。
——开展红色旅游。我省制定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打造古田会议丰碑、万里长征起点等红色文旅品牌,推出红色旅游宣传片《山海红福》。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我省是文化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潜力足、后劲强。
一是基础实。我省拥有5个世界遗产地,1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14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0多处。
二是品牌强。“清新福建”品牌享誉海内外,累计创建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15个国家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5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国家旅游休闲街区、7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2家13处国家5A级景区,是全国第二个实现“市市有5A”的省份,最近南靖县官洋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三是态势好。2023年以来,全省累计招商对接文旅重点项目428个、总投资3000亿元,文旅经济呈现“供需两旺、量价齐升、逐季走高”发展态势。据测算,2023年全省实现文旅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0%。今年前三季度,接待旅游总人数突破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超6300亿元,同比增长13.1%和19.5%,分别比2019年同期增长42.7%和22%,均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