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雪薇 文/图
通讯员 吴丹红
“五虎门层峦叠嶂,峙为省会门户;闽安镇海舶出入,为省会咽喉。而罗星塔孤峰突起江中,如户之有键,喉之有舌,诚所谓扼要争奇,天造地设者也……”12月28日,在小讲解员们对《罗星塔铭》声声动情的朗诵中,罗星塔这一富有历史底蕴的“中国塔”,迎来了它重建400周年的“生日Party”。
来自省市文旅相关部门领导、有关单位代表、船政系统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云集罗星塔下,举办“承海丝文脉 创时代航标”——罗星塔重建400周年暨“对话中国塔”论坛系列活动。活动涵盖了启动仪式、主旨论坛、实地考察等多个环节。
《罗星塔铭》纪念碑焕新揭彩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时任福州知府李拔到罗星塔巡视,作《罗星塔铭》,后将《罗星塔铭》刻于将乐石上,嵌在罗星塔二层西南方向。塔铭高1.36米,宽1.03米,因风化严重,文字已无法辨认。近年来,在罗星塔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努力下,石碑重新复刻,并竖立于罗星塔下。启动仪式上,有关单位领导一同为这一崭新的石碑进行了揭彩,这一后人铭记与研究罗星塔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将在此继续传承下去。
“罗星塔,有柳七娘的传说,有重建400年的历史。这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坐标,也是福州马尾的文化坐标。”福建省文旅厅副厅长、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表示,中国的塔与西方的塔有着不同的意涵与表达,但总能在某种形态上、某种形式上、某种意识上相连相通。百年间往来的商船,从罗星塔航向英国伦敦,航向世界各地,人们经此海航万里,福航天下。
仪式上,由罗星塔公园牵头倡议,上海青龙塔、宁波天封塔等沿海24个航标塔管理单位共同参与的“航标塔合作发展联盟”正式成立。据介绍,该联盟将以航标塔的保护与文化传承为工作核心,通过互学共鉴的方式,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同时常态化开展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活动,旨在不断扩大航标塔的影响力及其“朋友圈”,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贡献智慧与力量。罗星塔公园数字化提升战略合作协议和罗星塔数字保护计划战略合作协议也在活动中分别签约,标志着罗星塔在数字化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回忆与保护
仍在继续
“虽然我出生于上海,但8岁前的童年时光,大多是在罗星塔下的外婆家度过的。”年近七旬的船政后裔杨思慈,在今年下半年已是第三次来到罗星塔下,追忆慈母故乡。“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外婆家二楼朝西的窗外,便能望见那座雄伟的罗星塔。”他向记者回忆,儿时大舅曾带自己登上罗星塔的第三层,小小的思慈望着高高的塔尖,吓得不敢再向上攀登。后来,他走过了日本、新西兰和中国香港等许多地方,儿时喝着闽江水,在岸边嬉戏的记忆依然难以忘怀。“我在上海成长的制造局路,住满了从船政迁往江南造船厂工作的福州技术人员,我的童年从未远离闽都乡音。”上世纪90年代从日本归来后,他终于再次登上塔顶,眺望了更多儿时未曾看过的风景。“今天的纪念活动,更加坚定了我去了解中国海军、造船和船运事业的决心。特别是关于福州人从事海运、海军和船业,并在上海生活成长的真实故事,我希望能将它们都记录下来。”杨思慈说。
热闹的礼炮声里,人们为罗星塔切下400岁的生日蛋糕,“对话中国塔”论坛活动也在启动仪式后继续举行。专家学者们围绕《〈罗星塔志〉编撰介绍》《宁波海丝遗产的价值与保护》《航标宝塔导引千年遗产的传承保护路径》等主题发表主旨演讲,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古塔的保护与发展,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为古塔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更多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