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梁展豪
随着天气变冷,保温杯派上用场,不少人用它来泡茶、喝热水等。但你知道吗,保温杯用不好的话,也可能变身定时“炸弹”。近日,福州一名7岁男孩就被保温杯盖炸伤,导致眼眶软组织肿胀。
案例:旅行水壶被用力摇晃 盖子弹出炸伤小男孩
7岁男孩明明(化名)与家人一同出游,当时,其父亲携带的旅行水壶在明明与他人打闹过程中被用力摇晃,致使水壶盖子突然弹出,砸中明明脸部。不久后,其出现眼部肿胀、眼皮瘀青等症状,家人急忙将明明送往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就诊。
眼科林泰南主任为明明进行了眼眶CT检查,并告知家属,眼睛周围皮肤瘀青的情况为“熊猫眼征”。通过CT检查,结果显示明明眼眶软组织肿胀,未出现骨折情况,身体无大碍,后续进行消肿处理即可逐渐恢复。
走访:这些东西可能引发“爆炸” 最好不要放进保温杯
保温杯盖为什么会“爆炸”?林泰南主任表示,热水在密封的环境下会产生蒸汽,当摇晃时压力会增加,导致杯盖“爆炸”。
除了剧烈摇晃,微生物繁衍也会导致保温杯盖“爆炸”。
“我们的保温杯存在很多卫生死角,比如内胆、瓶盖缝隙等处可能藏着大量细菌。”林泰南主任说,如红枣、枸杞等干果营养较为丰富,经水浸泡后其中的糖类等成分被溶解出来,更容易被微生物利用。在温度适宜、养分充足的环境下,这些微生物会发酵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且时间越长,产生的气体越多。密闭的保温杯内气压不断变大,一旦突然拧开杯盖,就可能导致热水喷涌而出,发生“爆炸”伤人事件。
除了红枣和枸杞,这些营养丰富的食物也有引发“爆炸”风险:桂圆、银耳、果汁、奶茶等。这类食物最好都现泡现喝,不要久置在保温杯中。
另外,泡腾片等药物与水接触后,会迅速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碳酸饮料中本身含有大量气体,这类食物会造成杯内气压增大,倘若摇晃,很可能导致杯盖爆开,因此也最好不要用保温杯冲泡或储存。
□小贴士
如何正确使用保温杯?
林泰南主任表示,保温杯最好单纯用来喝水。若用保温杯装饮品,宜在3个小时内饮用完毕,不建议长时间盛放饮品。若保温杯中装入含盐分的食品及汤品,请于12小时内取出,并将保温杯清洗干净。果汁、红枣、枸杞、胖大海等最好现泡现喝,用热水冲泡时,可通过反复开关保温杯的杯盖释放气体。
不论使用哪一种保温杯,为避免烫伤危险,建议不要将开水直接倒入保温杯,可以选择等水温降到70℃以下了再灌入保温杯。如果直接灌入开水,建议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待水温下降后再盖上杯盖;或者先用热水预热后倒掉,再加入热水,避免温差变化过大,造成气压骤然增大导致热水“喷涌”。
保温杯最好每天使用完后彻底清洗一次,这是防止产生异味和污渍的根本方法。如果保温杯不及时清洗或使用不当,会导致大量细菌藏匿其中。保温杯清洗完后,将保温杯的杯盖和杯身分别放置,彻底晾干。长时间不使用时,保温杯应保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