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黄晓燕
“共享屏幕”是一种方便的远程协作工具。当陌生人以公检法名义或银行、电商平台客服等,要求你下载某个软件或打开某个链接进行“共享屏幕”时,那就是骗子找上门了。1月2日,记者从泉州市反诈骗中心了解到,一段时间以来,发生多起诈骗分子利用“共享屏幕”诱导受害人转账的案件,请广大市民提高警惕,对于一切陌生途径要求下载软件、“共享屏幕”的,一定拒绝。
兼职刷单 骗子要求“共享屏幕”
日前,泉州的苏女士报警,称自己在手机上找兼职刷单时被骗子诈骗了15000多元。原来,在家闲着无事的苏女士想通过手机在网上找个兼职赚点外快。随后,苏女士打开了某公众号发来的网站链接,看到兼职活动后,便扫码加入群聊。紧接着,就有两个陌生人私聊苏女士,告诉她要先下载云会议视频软件,以便后续对其进行刷单培训所用。
苏女士下载注册了该会议视频软件,再将其注册的手机号码等信息告诉对方,对方成功实现与苏女士手机“共享屏幕”的功能。之后,对方让女士进入一个会议视频房间,称要对苏女士进行一对一的培训服务,而此时对方已经能看到苏女士手机上操作的所有内容。在视频房间里,苏女士按要求往对方提供的一个手机号码充值了300元话费,后续又填写了一份调查问卷,但没有收到对方承诺的佣金。对方以苏女士的银行账户异常为由,让其在网上购买了三张1000元的电子卡,要苏女士在这三张电子卡的卡号和密码页面停留以便其截图操作。可在苏女士这一顿操作之后,对方却称苏女士的流水资金不够导致其资质不足,让其打开某白条查看其信用等级(实际上是查看苏女士可打白条的额度)。
最后,苏女士还是没能及时“迷途知返”,扫了对方发来的两个陌生二维码,其某白条就显示被提取了两笔共计12000元的钱。当对方还要苏女士继续转钱时,苏女士突然清醒,意识到被骗,赶紧报警。
与陌生人“共享屏幕” 银行卡内资金被转走
无独有偶,受害人王某接到了一通电话,对方自称是某保险公司客服人员,谎称系统检测到其购买的保险即将开始自动扣费,如不取消,每月将自动扣费上千元,需要与其通过“共享屏幕”解除绑定。王某信以为真,便按照对方要求下载具有“共享屏幕”功能的APP,并操作自己的银行账户。随后,王某发现其银行卡内资金被转走。
受害人韩某接到冒充公检法人员的电话,以其涉嫌多起案件为由,要求配合调查。随后,对方又以案件内容涉密为由,要求韩某下载具有“共享屏幕”功能的APP,并开启“共享屏幕”功能进行手机画面共享,供所谓的“民警”进行监视以确保其不会泄密。最终,韩某的银行账号及密码被诈骗分子窥视及窃取,被骗走巨款。韩某意识到被骗后报案。
提醒:这些诈骗常见套路须看清
“共享屏幕”诈骗有哪些常见套路?泉州市反诈骗中心民警介绍,“共享屏幕”时,你的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可以同步让共享方看到,包括弹框显示、短信、APP推送内容、解锁密码、银行卡支付密码等关键信息,从而威胁到财产安全。
据介绍,常见的“共享屏幕”诈骗套路分为三步:首先是“伪装身份”,诈骗分子通常会冒充公检法或者各种平台的客服,利用事先获取的个人信息编造理由,对事主实施精准诈骗;其次,“引导下载涉诈软件”,在取得事主信任后,诈骗分子会引导事主下载具有“共享屏幕”功能的会议软件;最后,“实施诈骗”,诈骗分子会以指导操作等各种理由要求事主开启“屏幕共享”功能,进而获取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迅速转移受害人银行账户内资金。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手机都具备屏幕共享功能,该怎样避免陷入骗局呢?民警提醒,切记不要和陌生人开启“屏幕共享”功能。因实际生活、工作需要开启“屏幕共享”功能时,切勿操作支付类、银行类APP,切勿进行输入密码、解锁、个人信息验证等安全操作,同时,操作完毕后,要及时退出“共享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