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涓
1月3日,“00后”教师王宇桐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为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种子”。同一天,福州“95后”医学生林朝阳和三明“95后”公务员曾晟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同一间采集室内完成了捐献。这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福建分库建库以来首次福厦两地联动、三市三例同日采集,成为福建省2025年“第一捐”。
截至2024年12月底,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累计库容达到347万人份,已经实现超过1.9万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
林朝阳:“我是一名医学生,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
1月3日8:30开始,伴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启动和运转,满载爱心的血液从林朝阳的手臂血管流出和回输,经过几个循环之后,造血干细胞被汇集到采集袋中。这份“生命的种子”将带着捐献者的祝福,为患者送去延续生命的希望,这份新年礼物也让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血脉相连”。这一日,林朝阳成为了全国第19211例、福建省第482例、福州市第136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我省今年第一位捐献者。
林朝阳是福建医科大学内科学学生,2020年在一次无偿献血中,他正式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并热切期盼着能够早日配型成功实现救人愿望。“无论是患者还是他的家庭已经很不幸了,希望能够有机会帮助他们,能传递给他们更多的正能量。”
2021年和2023年,林朝阳都收到了初步配型成功的通知,但由于患者病情变化的原因,捐献都没有进行下去。2024年10月,林朝阳再次接到了初配成功的通知,他依然毫不犹豫地同意继续行救人之事:“我是一名医学生,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希望此次捐献能顺利进行。”
捐献准备阶段,恰逢林朝阳在协和医院“规培”和攻读硕士学位,每天像旋转的陀螺一样忙碌不停,但捐献意愿坚定的他,依然挤出时间认真配合高分辨血样检测、综合体检等各项准备工作。12月中旬,终于等来了可以捐献的消息。30日下午,在协和临床医学院辅导员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林朝阳前往协和医院签署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意书,并开始接受造血干细胞动员剂注射,连续注射5天后顺利完成采集。
当得知自己捐出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送达移植医院,帮助患者重新激活了造血功能,林朝阳终于松了一口气,他默默地为患者祝福和祈祷,同时对于自己的此次捐献也颇有感触,“年轻的时候,是最适合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生阶段。参与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希望我的捐献经历,能影响更多年轻人加入捐献行列”。
王宇桐:“给自己一个救人的机会,也给患者多一分生机”
“能够延续另外一个人的生命,这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近日,厦门市滨城中学的老师们纷纷为同事王宇桐点赞,他们点赞的事,是王宇桐正在做的事——为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帮助患者延续生命、重启人生。
这次捐献,起源于王宇桐大学时期的一次无意之举。2022年的一个夏日,血站的献血车进驻王宇桐当时就读的大学,开展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活动。“当时没多想,既然都献血了,多留几毫升血液样本,对我也没什么影响,说不定之后会用得上。”王宇桐当即登记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2024年7月的一天,已经变身为人民教师的王宇桐接到了厦门红十字会通知配型成功的电话,他有些惊讶,更感到庆幸。惊喜之余,王老师更意识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为了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答应捐献后,课务繁忙、备赛紧张的他,努力控制熬夜时间,调整工作安排和作息,希望能进一步改善身体机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细胞。三个月后,他顺利通过了高分辨血样检测和体检。
1月3日,经过5天的“动员剂”注射和数小时的外周血循环,王宇桐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全国第19212例、福建省第483例、厦门市第149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现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通过动员剂增加人体内造血干细胞的活性,让血管里的造血干细胞含量提升,捐献的方式不像以前抽骨髓,而是和平常抽血类似,对身体没什么损害,不用太担心。”面对身边朋友和同事的疑惑和担心,王宇桐耐心地解释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操作流程,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大家了解和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能够献血也是一种身体健康的象征。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给自己一个救人的机会,也给患者多一分生机”。
曾晟:
“希望我的小小善举,能鼓励更多人加入公益事业”
1月3日,来自三明市清流县人民检察院的“95后”检察官助理曾晟,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了全国第19213例、福建省第484例、三明市第36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20年6月,曾晟在一次献血活动中偶遇一位朋友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活动,他被捐献造干“拯救生命”的崇高理念所吸引。“在很小的时候,我就从电视里了解过造血干细胞捐献,我明白这对身体的影响是短暂且可逆的,如果能够匹配成功拯救他人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没有多加考虑,曾晟就同意采样登记,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24年10月的一天,正在上班的他接到了红十字会的初筛电话。“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因为我知道匹配成功的概率很小,我想我或许拥有了一次挽救他人生命的机会。”曾晟当即答应捐献。但人命关天,在应允过后,他丝毫不敢马虎,立刻通过查阅资料和观看科普视频,对捐献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了解。为了配合之后的高分辨血样检测和体检,平时疏于锻炼的他也开始运动健身,希望能以最好的身体状态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然而,在准备捐献的过程中,曾晟也面临了一些不小的挑战。一开始,身边人因为不了解捐献的具体操作,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是“抽骨髓”,因此并不支持曾晟的捐献想法。然而这些都没有动摇他捐献的决心,在曾晟的反复科普和曾经一位捐献者的“现身说法”之后,家人终于放下心来,支持他捐献救人的决定。在前往福州进行捐献的途中,曾晟得知患者的病情不容乐观,他深感担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捐献的决心。
患者是个酷爱跳舞、唱歌的花季少女,亲笔写信致敬她心中的“大英雄”,感谢他的大爱奉献给予了她活下去的希望,让她全家又有了期盼,也为她今后的人生点亮了一盏爱心接力的明灯。“待我康复后会努力学习,回报社会,不辜负您的救命之恩。”患者的只言片语,让曾晟深深感受到了当初救人一诺值千金。
捐献后,曾晟激动地表示:“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希望通过我的小小善举,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公益事业中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