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文/图
1月6日,随着政协第十三届泉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泉州进入新一年的两会时间。两会首日,一批政协委员接受海都记者采访,就市民关注的医疗、文旅、体育、青少年成长等话题,畅聊自己的“建言献策”。
奥运冠军李发彬:体育高质量发展要从娃娃抓起
作为新增补的泉州市政协委员,李发彬关注的是体育事业的发展。李发彬告诉海都记者,奥运会结束后,他走进学校、社区和体育场馆,做了大量深入的基层调研。他认为,全社会应当更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建议泉州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完善体育课程设置,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师资,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和参与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
同时,李发彬希望泉州进一步完善专业运动员的培养和保障机制,为运动员提供更好的训练条件、医疗保障和职业规划指导,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和比赛。
此外,李发彬认为,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全民健身也是至关重要。他建议泉州各地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营造全社会热爱体育、参与体育的良好氛围,并切实增加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让广大群众能够便捷地参与体育锻炼。
李发彬表示,作为一名运动员,他也将积极发挥自己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生苏淇琛:
促进生育从改善产科服务做起
苏淇琛委员认为,这些年,泉州在促进生育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但生育支持政策的落实和相关服务的优化仍有提升空间。
苏淇琛委员介绍,泉州产科服务存在医疗资源不均衡状况,特别是一些基层医院的产科病房空间狭小,设施老旧,产妇的住院体验较差,家庭陪护的需求未被充分重视。而偏远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匮乏,高风险孕产妇面临较大的医疗安全隐患。另外,对育龄家庭的经济补助和育儿支持力度不足,社会支持体系也偏于薄弱。
苏淇琛委员认为,可以借鉴学习发达省份的优秀案例,建议泉州通过改造设施、引入智能化设备、增设母婴专用设施等全面升级产科住院条件。同时,推广分级诊疗模式,利用福建省已有的医疗联合体体系,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院的产科服务能力。建立覆盖全省的高危孕产妇转诊网络,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得最佳治疗。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帮助县乡级医院提升诊疗设备和医护人员培训水平。他还建议,在支持生育方面,最重要的是在增加经济补助、优化产假政策、完善社会支持体系等方面做“实”文章。
泉州市政协常务委员、民革鲤城工委会副主委、泉州市中医院副院长阮传亮:
医教体融合守护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阮传亮委员今年关注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守护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阮传亮说,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快速发展变化的关键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期,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他这几年接诊的出现行为问题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而且不同年龄阶段个体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也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缺位、越位,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暴力等;教育功利化,“唯分数”“唯升学”的导向影响;网络负面心理影响加剧,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风险增大,青少年厌学拒学、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多。
阮传亮建议,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组建跨部门协调小组,包括卫健委、教育局、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政策框架和服务标准,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相关文件落实落地,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学校与体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个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为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转介、休学、复学评估提供帮助。同时,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在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鼓励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阮传亮强调,要大大提高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和可及性,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精神卫生科的服务范围,增加面向青少年儿童的心理评估和治疗项目。以泉州三院为基础,支持建设专门针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诊疗中心,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依托三院,建设线上诊疗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突破地域限制,让偏远县区的孩子也能获得必要的帮助。此外,要让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疏导相结合,构建一个集医疗、教育和体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即“医教体融合”),以提供更加全面、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
华侨大学法学院教授白晓东:
巩固“东亚文化之都”朋友圈
2024年,泉州簪花围一夜爆火,已吸引超450万人次游客,线上话题量破百亿,传播至多个国家,世遗古城泉州进入网红新时代。这个背景下,泉州文旅产业如何永葆创新与活力?白晓东委员认为,应借力“东亚文化之都”交流机制回暖的契机,打造泉州文旅新主题,从而擦亮金名片。
白晓东认为,2013年,泉州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共同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这是泉州市另一张耀眼的名片。2024年12月25日,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第二次会议达成的第四项共识是,“搭建更多友好城市交流桥梁,积极用好中日省长知事论坛、中日韩文化交流年、东亚文化之都等机制和平台,扩大两国地方、民间友好交往”。
白晓东认为,泉州需要借力这波东风,助力文旅业再上新台阶。他建议,将“东亚文化之都”文旅交流合作作为2025年泉州文旅事业的一个代表性主题,邀请日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等机构来泉州参访,展示泉州传统文化、艺术、美食等。邀请韩国光州、日本横滨文化专家、学者,举办三城市的国际文化论坛,提高泉州市的文化交流能力和服务海内外旅游者的能力。此外,可以考虑联合韩国光州、日本横滨组织筹办中日韩三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和人员互访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民建泉州市委员会企业三支部主委蓝天辉:
抢滩低空经济“万亿级”市场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正成为各地聚焦的产业发展新赛道、经济增长新引擎。据中国民航局预估,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蓝天辉认为,泉州应在“产业端”“应用端”“空域端”共同发力,抢滩低空经济“万亿级”市场。
蓝天辉建议,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低空经济统筹协调机制,强化规划引领,制定低空经济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完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低空经济发展标准规范、促进条例,优化准入规则、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权责关系。
同时,泉州要注重培育低空产业新业态,丰富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建造一批低空场景应用示范区,开发一批公共服务场景和商业应用场景,促进低空物流、低空旅游、短途运输、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等发展,探索“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智慧物流新模式,深化在农林植保、工业巡检、航空测绘等农业、工业以及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另外,从规划建设低空飞行服务站、建立健全低空设施网等入手,完善低空经济的软、硬件基础设施。要强化金融赋能,细化相关鼓励政策,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建立服务于低空企业的服务平台,指导和帮助企业开展融资租赁、航空保险等业务。要加强低空专业人才培养,出台政策鼓励境内外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设立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开展核心技术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