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焦点 上一版   

AI时代 文科还有发展前途吗?

N北京日报 南方周末

近日,《南风窗》发表的《全球文科倒闭潮,来了》一文,引发舆论关注。本文引述哈佛大学的新闻称,哈佛本科生学院2024年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涉及二十多个系。这些大多是文科专业。而在全美乃至全球范围内,文科专业的衰退也称得上是迎来了“倒闭潮”,这体现在当新冠疫情暴发、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大时,诸多高校都选择对“边缘学科”开刀。以《南风窗》这篇文章列出的2024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数据而论,美国失业率最高的前三名专业分别为艺术史、人文学与美术,均为文科专业。

消息发布后,也冲上了微博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那么,家长会不会因此反对孩子选择偏文的科目?各中学还建不建议学生报考文科类专业?未来,文科真的没有发展前途了吗?

家长是否同意孩子选偏文的科目?

赞同孩子从兴趣出发选科

北京一位高一学生家长宋树红告诉记者,他的儿子从小对文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文学、历史、政治等科目,学习起来得心应手,成绩也名列前茅。但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学起来比较吃力,成绩平平。高中伊始,他就明确表示未来要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大学所学专业相结合,所以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偏文的科目上,而对于物理、化学等科目,选择了能达到合格考水平即可。

作为家长,宋树红表示,完全赞同孩子兴趣与专业相结合的想法,但对于未来大学的选择以及就业选择等方面,心中难免存在一些困惑与担忧。宋树红说,据他了解,大学里文科生招生计划少,文科的专业覆盖率只有50%多,而理科的专业覆盖率有90%多。偏文的孩子可选择的专业明显少于偏理的孩子。另一方面,随着ChatGPT等一系列AI智能工具的出现与应用,一些AI机器人已经具备了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简单翻译、文案写作等多种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任务。他担心,未来AI技术将对文科领域产生很大冲击,对原本就业压力就大的文科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不过,宋树红表示,他儿子对文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孩子认为,AI机器人的写作水平只能停留在结构简单且较为基础的创作领域,在情感表达、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不可能像人类一样富有更多的情感因素。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名著就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走出了国门,体现出我国人文学科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也展示出了我们强大的文化自信。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壮大,要靠文理兼修不断地推动。

中学还建议学生

报考文科类专业吗?

鼓励学生扬长避短报考高校

网上有一种声音认为,人工智能将在不久后取代一些文科生的就业机会,从社会需求和就业的角度考虑,还是尽量避免选择人文学科。

那么,在当今AI大发展的时代,高中生选科的时候最应该考虑什么呢?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高一年级组长甄兆敏认为,要考虑社会需求,更应该考虑学生自身的兴趣和能力。

当人们谈及AI对文科专业影响的时候,其实忽略了它对理工科专业的影响可能更大。因为,理工科当中具有程式化的工作可能更多,替代起来可能更容易。或者说,AI对文理科的影响可能都很大。AI对将来有什么影响?当大工业所用的机器出现的时候,可能当时的人们也有同样的疑惑。机器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手,使人类不再从事一些简单的、危险的、重体力的和程式化的劳动,人手得以从事一些更为复杂的和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也许AI能够像机器解放人手一样解放人脑,让人脑从事触及灵魂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甄兆敏认为,考虑社会需求对选科的影响,实际上是在考虑“好不好”的问题,但是“好不好”的基础是“行不行”。如果兴趣和能力不在某个领域,你却非要选那个领域的学科,你就会发现你学得很痛苦且没有成就感。高中是这样,大学也是这样,走入工作岗位更是这样。如果你的兴趣和能力不在某个领域,那么在那个领域中你和一个AI程序比起来可能没什么竞争优势。某个领域的需求再旺盛,发展前景再好,我们不擅长,做不到“行”,也就谈不上“好”了。

自然科学是科学,人文科学也是科学,没有什么优劣好坏之分。AI目前能够做的大概是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真正能够触及人类灵魂和开创性的工作大概还得人脑来完成。AI在把人脑从一些工作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向人类提出了挑战。这个挑战大概就是你需要从事那些更具有开创性的工作,而这对于兴趣和能力的要求更高。

我们需要拥抱时代发展,需要找到自己的兴趣、能力与时代发展的契合点。如果你的兴趣和能力在自然科学上,那就去选择自然科学;如果你的兴趣、能力在人文和社会科学上,那就去选择人文和社会科学。高考是每个人的高考,要考虑社会需求,但是更应该根据我们自己的天赋偏向选择自己的选科组合。

高校的文科已经没落了?

“数智+”专业将改变传统文科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李彦冰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教育格局的深刻变革,新一轮学科专业调整中似乎文科受到了重创,文科教育的存废之争也因之而起。

人工智能浪潮淘汰的是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学科。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的发展有新要求。要求跨学科合作,它变学科专业分割为学科专业交叉,提倡文理工交叉集成融合解决复杂问题,将信息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训练。

新文科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将是大势所趋,对高等教育而言,推出文理工交叉的“数智+”专业将成为常态,如数字经济、数字法治、数字人文、数字伦理、数字出版、数字交通等,这些专业不仅融入了数智技术,还重视数据分析和创新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即便是最为传统的历史、文学、哲学等学科,要么因数智技术的加持获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么调转方向,把眼光投向更捉摸不定的虚拟世界,赋予代码以灵性和灵韵,这兴许是新文科得以施展拳脚的更广阔天地。

□声音

探索发展新文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对于“文科消亡”的说法,需要从更长远和宽广的视野理性地看待。就拿哈佛大学来说,2024年秋季取消的文科课程在该校开设的3000多门课程中仅占百分之一。在该校文科内部,选修历史、宗教、文学与英语专业的人减少,选修哲学的人却在增长。而且,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了体现学生本位,有学生提出需求的课程都可能开设,可开设的课程不断增多,其中一些课程被选率不高,学院根据注册人数决定取消诸如“从莎士比亚到杜阿·利帕的英国软实力”之类偏僻课程本属正常,相关课程的授课者以及少数感兴趣选课的学生从维护自己的权利出发提出反对也属正常。

在AI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与此相关的学科在需求拉动下出现增长,相对而言,文科受资金与需求限制占比在一定范围的减少属于正常。高校为了在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调整自身的学科设置,引导学生选择更有市场需求的学科以促进经济复苏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不可否认,当前,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传统文科发展都遇到了比以前更大的外部压力。中国高校的文科课程体系远没有哈佛大学的多样、复杂,成本远低于哈佛大学的文科。中国高校文科设置主要是自上而下的体系,供求关系反映到存舍上不那么直接,因此中国高校的传统文科发展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小也较平缓。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高校的传统文科就不需要变革、改进。中国高校的传统文科同样面临资金不足、效能不高之类的问题,若不能有效解决,就很难在未来世界高校文科中有立足之地。为此,中国高校管理机构倡导探索发展新文科,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适合自身的探索。

复旦大学文博系的突围之路是发展“高科技文科”。该系以探源中华文明为己任,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定势,与理工医艺科交融,用10年时间完成了从文科中的“弱势”学科、招生中的“冷门”学科的传统文科,到如今拥有科研平台和实验室最多的“高科技文科”的转变,拥有全国唯一的科技考古研究院及11个实验室、9个研究平台,与生命科学、核技术、医学、影像学等硬核高科技密切相关。

事实说明,传统文科只要顺应时代、瞄准市场、拓宽视野,就会有新发展。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