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俞志村
通讯员 林春梅 文/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社区服务的需求愈发精细化、多样化。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一环,物业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近日,海都记者探访泉州瑞峰花苑小区,探寻物业管理样本,观察了解泉州在小区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做法。
“脏乱差”变“绿净美” 住得更舒心
瑞峰花苑小区属于泉州市丰泽区城东街道东星社区,位于仕公岭旁的永奎山坡。1月13日上午,海都记者走进小区,绿意盎然的小径旁,不时可见在健身器材上锻炼的老人;游乐场内,孩子们的嬉戏声此起彼伏;小广场上,居民们闲谈散步,面露笑意。
“以前小区环境并不好,垃圾桶常常满溢,绿化带里堆满杂物……”小区居民向记者介绍道。据了解,瑞峰花苑小区建于20年前,有3幢住宅楼,住着700多人,因基础设施陈旧、管理滞后,小区没有业委会,物业管理力量单薄而且处于亏损状态,导致小区管理处于“懒散”状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让人“住着不舒心,看着不顺眼”。
“环境是居民的脸面,更是幸福感的窗口,也是提升社区整体品质的关键一环。”瑞峰花苑小区的环境整治亟待解决。街道联合社区和物业团队,组成一支“环境焕新工作小组”,对小区进行全覆盖的实地踏勘,将环境问题细化成具体的清单,然后一一处理:清理8处多年未被关注的垃圾堆积区;对堆放杂物的公共空间进行功能优化,改造成居民休闲区;原本破损的花坛被翻修并重新种上绿植,让小区一角焕发生机;绿化带内的植被重新规划和修剪,200平方米的区域变成居民眼中的“小型公园”,公园内配备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器材,同时设计专门的儿童游乐区,以彩色软垫、滑梯和攀爬设施吸引孩子们尽情玩耍。
“以前是脏乱差,现在是绿净美,完全变了样!”在小区住了十多年的黄大爷笑着告诉记者,现在小区环境变好了,人也住得舒心。
“组合拳”治“顽疾” 居民安全感满满
环境是居民的脸面,安全是居民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存福祉和身心健康,是居民关心的重中之重。
“电动车乱停放,特别是‘飞线’充电,是小区长期存在的顽疾,也是小区治理的重点难点。”东星社区党委副书记蔡景典告诉记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瑞峰花苑小区是老旧小区,当初建设时未配备电动车充电设施,加上管理“懒散”等因素有关。为消除这一安全隐患,街道干部与社区工作人员、小区物业,联合展开瑞峰花苑专项行动,通过一系列“组合拳”的精准施策,提升小区安全感。
在专项行动中,小区首先利用闲置的废弃绿地进行科学规划和硬化,建成一座可容纳200辆电动车的停车充电棚。这座充电棚不仅配备标准化充电桩,还增设定时断电和过载保护装置。此外,物业团队还制定了停车棚使用规则,通过张贴告示和安排专人值守,确保设施安全高效运转。过去那种“电动车随意停、私拉电线充电”的乱象,如今已完全不见,居民的出行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同时,社区在安全设施升级方面也下了大力气,为小区增设10个高清摄像头,对重点区域和易发隐患的死角进行全天候监控。老旧路灯也全面修缮,夜晚的小区变得更加明亮,居民晚归时再也不用担心黑暗的楼道或停车场带来的安全隐患。
“以前住小区是心慌慌的,现在好了,小区变得安全了,心也踏实了不少。”小区居民王阿姨说。
从“旁观者”变“主人翁”
激发居民主体意识共建热情
“在专项行动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也在总结经验,特别是思考有没有好的长效机制。”参与专项行动的蔡景典告诉记者,社区治理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善,更重要也更需要的是激发小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和共建热情。“这点非常关键!有人牵头做事,做领头雁、挑大梁,然后激发小区居民做事的热情,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然后拧成一股绳、事往一处干,就能干成功。瑞峰花苑小区环境整治行动、安全提升专项行动能取得很好的成效,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在瑞峰花苑的专项行动中,推动自治成为重要环节。街道、社区通过启动业主委员会的筹建工作,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表达诉求和参与管理的平台,让他们从“旁观者”转变为“主人翁”。业主委员会的筹建以公开透明为原则,通过公告、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街道广泛征集民意,确保每位居民都有机会参与。在筹备过程中,街道还邀请法律顾问为居民解读业委会的职责和权利,消除居民对自治管理可能产生矛盾的疑虑。最终,瑞峰花苑成功成立了由居民选举产生的业主委员会,真正实现了“我的社区我做主”。
业委会的成立不仅让居民的诉求能快速传递,也极大提升了物业的服务效率。许多原本需要反复反映才能解决的问题,如电梯维修、公共区域清洁等,现在通过业委会的协调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处理。“有了业委会,我们在小区事务上更有话语权,也更有参与的动力。”居民张先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