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 央视新闻 北京青年报 清新福建
1月22日,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北方传统的小年,而南方传统的小年则在腊月二十四。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祭灶是小年的中心内容,是我国南北共有的一项习俗活动,灶王爷在这一天当仁不让地占据“C位”。那么,灶王爷到底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过小年,为什么会出现南北方的一天差别呢?
为何南北方小年相差一天?
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年的形成,来源于古人对季节、收成、天象、历法的认识,这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文化果实。年,首先与农作物的收获相关。甲骨文中的年字,就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解字》曰:“年,谷熟也。”随着历法知识进步,古人又根据天象、物候等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年就成了这一循环的最好概括。
过小年,为什么会出现南北方的一天差别呢?
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麦西介绍,宋朝之时,“小年”被称为“交年节”,也称为“小节夜”。宋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岁除》中记载,“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而到了清朝,褚人获的《坚瓠续集·小尽大尽》中也记载,“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古今语大略相同”。此时,“交年节”已经演变为“小年夜”。
而小年出现南北方的差别,与清朝皇帝有关。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会在坤宁宫祭祀神灵。因为当时腊月二十四是祭祀灶王爷,但自雍正皇帝之后,皇宫节省开支,将拜祭灶王爷和拜祭祖先放在了同一天。之后,清朝贵族王侯纷纷效仿,并逐渐流传至北方民间。而南方则沿袭古制,以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
此外,天津市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解释说,在中国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水上人家则在腊月二十五迎来小年。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地区逐渐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地区则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
节日时间的地域性差异折射出了各地历史文化空间的差异,但是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是一致的。
灶王爷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祭灶是小年的中心内容,那么,灶王爷到底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
王来华介绍,从文献记载来看,灶神形象有男有女。灶神在历史上有多个名号,除一般通称灶神外,民间还称为灶君、灶王、灶王爷、司命等。其中,灶王爷的称呼最是家喻户晓。
灶与火密不可分。早期人们将灶神视为火神的变体,认为灶神是由炎帝、火神祝融演变而来,是家中司火的神灵。因此,古时的祭灶都是盼着火神保佑平安。
魏晋以后,灶王爷又演变为玉皇大帝派往人间了解民情和是非善恶的神,他常驻人家,与百姓朝夕相处,“观察”着民间的一举一动。
灶王爷也要年终述职。王来华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到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便要回到天庭去汇报工作。据说,一旦得知有人犯了罪,玉皇大帝就会对大罪者减寿三百天,对小罪者减寿一百天。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是太过重要了。
于是,家家户户都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上天”的这一日,举行隆重的祭灶仪式,俗称“送灶”或“辞灶”。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并在这神位上恭敬地张贴灶神的神像,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横批为“一家之主”,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既然人们把吉凶福祸的命运交到灶王爷手上,那么祭灶时便要十分认真,最好的方式就是跟灶神套近乎,俗称“媚灶”。王来华表示,“献媚”的手段之一就是准备丰厚的供品。供品中必有麦芽糖,此糖又甜又黏,可以被制成多种样式,若是把它制成扁圆或圆形的,就叫“糖瓜”。用麦芽糖招待灶王爷,意在请他多说“甜言蜜语”。
如今,民间仍然重视祭灶这一天,将它视作小年。而麦芽糖也有卖,仍是过小年的一款标志性美食。“原来用作娱神的供品,现在改为娱人的食品,这是祭灶习俗的别样遗存。”王来华说。
八闽福地过小年
都有哪些讲究
俗话说,“小年”不小,福建人从小年这天起便开始“忙年”,迎接新春的来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八闽福地都是怎么迎小年的吧!
福州
在福州人的传统中,除了常规的灶糖灶饼之外,甘蔗与荸荠是祭灶必备的食物。在传统的福州祭灶日里,至今还有吃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头的讲究,这样才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而吃荸荠,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莆田
莆田地方祭灶的典型是加上一道糯粿或薏粿。这种用糯米做成的圆子或糕点又甜又黏,跟北方用麦芽糖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沿海也有特例,是仅用番薯蒸熟和着面粉煎熟的“送年粿”和烫芥菜。这种粿不甜,菜无油,这是为了让灶君感受民间穷苦,上天奏事,玉帝怜悯可以降下福泽。
泉州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记载:“(腊月)廿四:祀灶,或廿三。俗谓灶神是夜上天,以一家所行善恶奏于天也。”
到了腊月廿三、廿四,泉州家家户户都会“炊糕做粿”,在神案前摆上“糖塔”(又称“糖鸡仙”),还会摆上用黄纸剪成的“神马”以帮助众神上天庭。送完神之后就能百无禁忌地扫尘,扫掉过去一年来的是是非非。
厦门
闽南有句谚语:送神风、接神雨。腊月廿四,摆上茶点、水果,烧“云马”(印着幢幡和舆马等的黄纸),并向家里供奉的灶神、土地公敬香、拜拜,恭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
为了让灶王爷多说好话,老厦门人家里会准备一桌吃食,以汤圆、糖果、麦芽糖等甜食为主。有些地区会制作类似麦芽糖的灶糖,扁圆状的灶糖也被称为“糖瓜”。
漳州
漳州小年这天祭灶,要在灶神画像下面斜着贴上灶符,将符上的马头图案朝上,这样灶神才能顺利地骑着快马上天向玉帝汇报一年的光景。
直到大年三十接灶时,人们才将灶符揭下,放入大灶中烧成灰,这样就将灶神从天上迎回人间,和人们一同过年。
除此之外,还会用酒糟涂抹灶门,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为了给灶神照明,会点红蜡烛,从傍晚一直供奉到第二天天亮。
漳州地区供菠菜,可以说在众多祭品当中是非常特别的。根据地方志书的记载,闽南语里“菠”谐音“飞”,暗合送灶君上天的美意。
南平
到了年关,邵武有腊月廿四“过小年”的习俗,建瓯还有个“分岁酒”的风俗。“分岁酒”是闽北商铺、作坊的独特习俗。
商店老板请伙计,一则慰问,鼓励大家抓紧年底的买卖,为老板多赚些钱;再则确定新年的雇佣关系,要用谁,不用谁,餐后便可知道。
三明
三明沙县过小年各家会蒸年糕、炸豆腐、舂糍果、杀鸡宰鸭备年货;因为有“正月不讨债”的惯例,年前各家必须结清一年来社会往来的经济账目。
据说沙县以前“送灶”时家家还点盏竹制的“八卦灯”,一直燃到正月十五才熄灭,也称之为“长明灯”。
宁德
宁德过小年,当地人家通常只用蔬菜、水果等素食招待灶公,是因为害怕灶公喝得醉醺醺向玉帝胡乱汇报。
龙岩
龙岩过小年有自己的特色——番薯芋子饺。“芋子饺”是用本地土芋子煮熟后剥去毛皮,碾成芋泥加适量地瓜粉做饺子皮,以鲜肉和蔬菜为馅,就面皮而言,芋子饺更具有软、香、韧等特性。
芋子饺能蒸能煮,还能油炸,在年夜饭里也吃这一道金黄的元宝菜,祈祷来年吉祥金贵,圆圆满满。
“壶觞迎小岁,灯火候仙坛。”迎小年,过大年,让我们热热闹闹地好好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