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国色天香说牡丹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仕女头挽高髻簪牡丹

N现代快报

洛阳晚报

经济观察报

北京晚报

最近,杨紫、李现主演的电视剧《国色芳华》热播。该剧讲述了唐朝一位奇女子何惟芳(杨紫 饰),靠商业头脑和培育牡丹的技艺,冲出旧婚姻,自立自强,不仅取得事业与爱情的成功,且济世救民。剧中何惟芳爱上的蒋长扬(李现 饰)是位“花鸟使”。那么,“花鸟使”有原型吗?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牡丹又经历了哪些变迁?

牡丹为何叫“牡丹”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牡丹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历来是繁荣、吉祥、富贵的象征,一直备受人们喜爱和推崇。在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名人与牡丹的佳话。

汉代即有“牡丹”之名,传说西汉末年,王莽新朝,光武帝刘秀为躲避追杀,藏于河北柏乡县北郝村弥陀寺牡丹花丛中而得救。刘秀称帝后,遂赐名“汉牡丹”。《柏乡县志》记载,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巡视河北时,经过柏乡,有感而发,题咏牡丹诗一首:“萧王避难过荒庄,井庙俱无甚荒凉。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

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在甘肃省武威市发掘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发现医学简数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所以变野生为家养。

牡丹之名,意为丹花之牡。“牡”指动物雄性和植物雄株,在牡丹这里采用了引申含义——可以无性(营养)繁殖,老植株产生新植株的植物;而“丹”则是指牡丹花多为红色。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其花红色,故谓‘丹’。”解释了“牡丹”名字的来历。

树上开出牡丹花

奇不奇?

牡丹第一次登上画卷,可能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创作的《洛神赋图》,尽管画中的主角是曹植和洛水之神甄妃,主要描绘的是他们的爱恋和人神相隔的无奈。但是,在《洛神赋图》中,盛开在洛水之畔的几株牡丹,在历史上深深地留下了一笔。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始于南北朝。隋朝时,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当时的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继位,在洛阳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这是牡丹第一次被人工栽培并且进入皇家园林。隋炀帝好奇花异石,曾三下江南搜寻,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据唐人的记载:“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牡丹,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名贵品种。”

据称,为了在楼台上能观看清楚牡丹,隋炀帝让花匠们栽培出高齐楼台的牡丹,这可难倒了大家。一位来自山东曹州叫齐鲁恒的花师,最擅长栽培牡丹,他选择了杏树、桃树、梨树、桑树、槐树、椿树、枣树等十种树各二十棵,进行嫁接试验。十位花匠参与了试验,每个人负责嫁接一种树,其他九人都没有成功,只有齐鲁恒在椿树上嫁接成功了。三年之后,在椿树上嫁接的牡丹开花了,高耸入云,隋炀帝站在楼上观赏牡丹,清晰美丽,人们称它为“楼台牡丹”。

唐代皇室

“奢侈品”

电视剧《国色芳华》中,女主杨紫饰演的何惟芳是唐代一位培育牡丹的高手。

唐代牡丹的栽培中心在长安,因为最先受到皇上的喜欢,便引入了宫廷,唐高宗曾多次召集群臣宴赏双头牡丹。

牡丹名闻天下,女皇帝武则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武则天也极爱牡丹,因为牡丹对于她来说,更是一抹乡愁。唐代舒元舆在《牡丹赋》中写道:“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武则天的老家西河(今山西文水县)盛产牡丹,武则天下令将西河精舍的牡丹佳品移植宫内,在长安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推广种植热潮。

在唐朝,牡丹的种植面积、规模、品种和受喜欢程度大大提高,从此奠定了百花之王的地位。

“牡丹”也成为了当时贵族圈的“奢侈品”,有人抬高牡丹价格,有人争相炒作牡丹价值,怪不得刘禹锡写下那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可以想见,何惟芳这样的商贾之女,带着“奢侈品”牡丹嫁人,确实有排面。

种牡丹难发财

不过,现实中的何惟芳无法像《国色芳华》中那样靠种牡丹发财,因唐玄宗时,佳品牡丹藏于深宫,尚未形成市场。

唐玄宗时,禁苑广栽牡丹。《开元天宝遗事》中称:“初有木芍药,植于沉香亭前,其花一日忽开,一枝两头,朝则深红,午则深碧,暮则深黄,夜则粉白,昼夜之内,香艳各异。”民间却看不到。

杨国忠得宠后,御赐他几枝牡丹“植于家,国忠以百宝装饰栏循,虽帝宫之内不可及也”。开元末,郎官裴士淹在汾州发现白牡丹,移植于长安的家中,“为都下奇赏”。直到唐德宗时,牡丹才飞入普通人家。学者白茹冰发现,《全唐诗》中颂牡丹诗共185首,唐玄宗之前才6首,玄宗至宪宗时30首,占16%,宪宗后148首,占81%。何惟芳恰好错过了机会。

即使牡丹风行长安,也多在“大宅”,白居易在诗中写“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何惟芳的薄利多销术难成功。

当时最著名的牡丹栽培者是宋单父,柳宗元称他“凡牡丹变色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可宋单父并没变成大富翁。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当时洛阳人不单爱花、种花,更善于培育新品种,牡丹“不接则不佳”,他们用嫁接方法固定芽变及培育优良品种。

欧阳修喜爱牡丹,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做了详尽的考察,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宋代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不少品种称得起名贵非凡,其中,“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之王”和“牡丹之后”。

苏东坡发明酥油煎牡丹

牡丹的美也俘获了世世代代的文人雅客。白居易写下“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徐凝赞道“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吃货”苏东坡还发明了“吃花法”——牛酥煎落蕊。别人赏花赞一句真美,苏东坡赏花叹一句“真香”。他在《雨中明庆赏牡丹》一诗中写道:“明日春阴花未老,故应未忍着酥煎。”可见,用酥油煎着吃是苏东坡对牡丹最深沉的爱。

“明四家”之一的沈周也用一首《吴元玉邀赏牡丹分韵》,道尽牡丹之雅:“百朵香云怕急飞,未曾来赏判迟归。临轩要约从先定,折简频烦恐后违。药玉酒船群客送,黄金筵直主人挥。添灯不道成深夜,起看红妆觉露微。”

从赏花之约开始,到夜色深沉、晨露微现,沈周的诗犹如一幅工笔画,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牡丹的美丽与芬芳呈现得淋漓尽致。

“花鸟使”可不是采购花鸟

从皇室到民间,牡丹之美赢得所有人赞叹,剧中另一个核心人物“花鸟使”蒋长扬,他的工作看上去也与花卉有关,实则是皇帝的心腹和耳目。“花鸟使”由皇帝信任的宦官或官员担任,拥有巨大权力。

唐玄宗时期,“花鸟使”其实就是为皇帝在民间搜寻美女,不论女子出身、婚配状况,只要漂亮,就可能被强行选入后宫。

这些女子,除了姿色出众和有特殊机遇被选为妃嫔的以外,大多数就是以普通宫女身份度过一生。唐玄宗的风流,真叫人脊背发凉。

而“蒋长扬们”还面临着严格的KPI考核,有学者统计,唐玄宗时期后宫人数膨胀至4万多人!

不过在剧中,对蒋长扬的工作内容做了很大改编,虽顶着花鸟使的官衔,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作为。他周旋权贵,搜寻奇花异鸟,实则心怀报国之志,探寻那些危及社稷、鱼肉百姓的黑幕。

一个花鸟使,一个牡丹匠,在唐朝一片繁花之中,书写自己的芳华。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