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老有所“AI” 他们很“潮”

福州市老年大学的老学员们用AI记录生活、创作诗歌、撰写讲稿,还见到“年轻的自己”

学员开心地和“年轻的自己”合照

N海都记者 郭思琪

通讯员 林绿丰 文/图

在福州市老年大学的教室里,70岁的郝新亮头戴贝雷帽,手指轻点屏幕,向台下平均年龄65岁的学员们展示AI生成的课件;61岁的高榕正在演示用AI制作动态视频,将年轻时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同框”。这一幕,正是银发一族拥抱数字时代的缩影,他们不再满足于旁观,而是用AI写作记录生活、创作诗歌、撰写讲稿,甚至与孙辈比拼“朋友圈创意”。

“AI帮我找回表达的快乐”

对80岁的肖玲而言,AI写作是一场“迟到的浪漫”。她曾是“美篇”上默默记录生活的普通用户,直到遇见百度“文小言”助手。一张妹妹抱孙子的照片,被她输入AI后变成一首温情小诗:“岁月轻轻抚过奶奶的脸庞,留下一抹温柔,如夕阳的余晖。怀里抱着五个月的小孙子,生命里的奇迹,在她心中绽放。”妹妹收到后激动得连夜打来电话:“姐,你这诗写得真动人。”

AI不仅填补了记忆的空白,更点燃了创作的勇气。退休干部余忠玲曾为写作“蜕一层皮”,她常因撰写活动通知熬到深夜,反复修改仍被吐槽“像公文”。如今,输入“温馨、活泼、带点幽默”等关键词,AI生成通知:“亲爱的邻居们,本周六下午3点,社区将举办‘怀旧卡拉OK大赛’,请带上您20岁的歌喉和60岁的情怀,茶水瓜子管够!”通知贴出后,报名人数翻了三倍。“以前写东西像爬山,现在AI是缆车,省力还能看风景。”

“输个词儿就能写?没那么简单”

“学AI难吗?不难!”肖玲和余忠玲异口同声,但笑容背后藏着“笨功夫”。市老年大学的AI课堂上,学员们像小学生一样记笔记:“提示词要精准”“必须自己改”。

郝新亮鼓励学员将AI视为“创意合伙人”:“文章骨架AI搭,血肉得靠你自己填。”为了让银发族跨越技术鸿沟,他自学AI绘画、剪辑,甚至用360AI浏览器秒做课件。在ChatGPT火爆的那几年,郝新亮就自学AI制作,上午用AI制作好的课件,下午就能上课了,换作以前,起码耗时一整天。

今年初,DeepSeek的迅速走红为郝新亮的课堂带来了意外助力。市老年大学的写作课长期处于“冷门”状态,而今年春季学期,阅读与AI写作课程报名人数却激增。郝新亮的手机里存着学员们的“黑历史”——最初AI生成的文案生硬如说明书,如今却能写出“退休不是终点站,而是换乘观光巴士”的金句。“咱们得让年轻人知道,姜还是老的‘潮’!”

“用AI和孙子PK朋友圈”

其实,AI不仅是技能培训,更成了代际交流的“秘密武器”。十几名学员正看着台上老师的操作,看到手机里出现了年轻的自己,不由感到开心。

72岁的退休教师林美云,用AI工具将泛黄的老照片修复成高清彩照。她翻出当年插队时的合影,AI不仅补全了褪色的部分,还自动生成了一段动态视频:黑白画面逐渐晕染出色彩,年轻时的她扎着麻花辫在田埂上奔跑。“好像青春又回来了。”她红着眼眶说。

周清用AI制作的短视频被孙女转发到朋友圈,画面里她戴着VR眼镜“漫游”故宫,AI生成的解说词幽默风趣。视频收获一串“奶奶好酷”的点赞,孙女得意道:“我们班同学都说您是‘科技太后’!”

学员老何用AI为老伴写的长诗,被儿媳配上AI生成的婚纱照发到家族群、朋友圈,在国外的孙女留言:“原来爷爷的情话技能是被AI点亮的!”更令他感动的是,许多学员开始主动向孙辈请教技术:“我教他们人生经验,他们教我调试参数,这才是真正的‘双向奔赴’。”

夕阳西下,福州市老年大学的教室里依然热闹,林美云戴着老花镜调试AI绘图软件,试图还原童年故居的枣树;肖玲则计划用AI为金婚纪念日写一首长诗:“开头要写‘那一年,我的麻花辫比Wi-Fi信号还长’……”窗外,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仿佛在呼应这群“不老少年”跃动的心跳。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