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男童爱独自转圈 原来患上孤独症

医生提醒,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功能

海都讯(记者 刘薇 通讯员 何毓慧) 原本活泼可爱的泉州男童彬彬(化名),悄悄发生着变化——他不与人对视,叫他名字时,总是不应;他喜欢独自转圈、排列玩具,从不主动找小朋友玩……经查,彬彬患上了孤独症!

今年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泉州医生提醒,0~6岁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功能。

彬彬今年两岁半。出生时,彬彬和其他孩子并无不同,活泼可爱。然而,妈妈渐渐发现,彬彬很少与人对视,叫他名字时,他总是不回应;他喜欢独自转圈、排列玩具,却从不主动找小朋友玩。

一岁半的时候,彬彬只会含糊地说“爸爸”“妈妈”;到了两岁以后,彬彬的语言发育甚至出现了倒退。焦急的妈妈带彬彬到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经过一系列详细专业的检查及评估,医生确认彬彬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

尽管难以接受,但彬彬的爸妈很快投入了早期干预,每周让孩子接受结构化行为干预、语言训练和感统治疗等。之后,彬彬学会了用简单手势表达需求,开始与家人互动,甚至能参与集体游戏。

“这条路很难,但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们看到希望。”彬彬妈妈欣慰道。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黄柳红主治医师指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表现包括社交障碍,患儿缺乏眼神交流,难以理解他人情绪,不主动分享兴趣;语言异常,患儿的语言发育迟缓或倒退,重复无意义的短语(如鹦鹉学舌);刻板行为,患儿执着于固定流程(如走路路线)、重复动作(如摇晃身体)或特殊兴趣(如只玩车轮)。

黄医生表示,研究显示,3岁前开始干预的儿童,约47%能在学龄期融入普通教育环境。

□相关链接

早期“五不(少)行为” 帮助家长尽早识别

不(少)看:和其他人的目光接触异常,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

不(少)应: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字反应不敏感。

不(少)说: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发育延迟,在与人沟通、游戏或者互动中经常出现困难。

不当行为: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