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刘薇
通讯员 何毓慧
原本活泼可爱的泉州男童彬彬(化名),悄悄发生着变化——他不与人对视,叫他名字时,总是不应;他喜欢独自转圈、排列玩具,从不主动找小朋友玩……经查,彬彬患上了孤独症!
2025年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医生提醒,0-6岁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功能。
妈妈发现了不对劲 原来孩子患上孤独症
彬彬今年两岁半。出生时,彬彬和其他孩子并无不同,活泼可爱。然而,妈妈渐渐发现,彬彬很少与人对视,叫他名字时,他总是不回应;他喜欢独自转圈、排列玩具,却从不主动找小朋友玩。
一岁半的时候,彬彬只会含糊地说“爸爸”“妈妈”;到了两岁以后,彬彬的语言甚至出现了倒退。焦急的妈妈带他来到当地妇幼保健机构就诊,通过M-CHAT孤独症筛查量表等评估,彬彬在社交互动、语言沟通和刻板行为方面均存在明显异常,建议前往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之后,彬彬被妈妈带到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经过一系列详细专业的检查及评估,确认彬彬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
尽管难以接受,但彬彬的爸妈很快投入了早期干预,每周让孩子接受结构化行为干预、语言训练和感统治疗等。一年后,彬彬学会了用简单手势表达需求,开始与家人互动,甚至能参与集体游戏。
“这条路很难,但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们看到希望。”彬彬妈妈欣慰道。
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建议抓住黄金干预期
据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由脑神经发育异常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美国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美国ASD患病率2016年为1.85%(1/54),2018年为2.3%(1/44),2020年递增至2.76%(1/36)。我国学者在2020年的一项多中心研究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0年中国6-12岁儿童ASD患病率为7/1000,与2017年前(26.50/10000)相比呈上升趋势。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黄柳红主治医师指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表现包括社交障碍,患儿缺乏眼神交流,难以理解他人情绪,不主动分享兴趣;语言异常,患儿的语言发育迟缓或倒退,重复无意义的短语(如鹦鹉学舌);刻板行为,患儿执着于固定流程(如走路路线)、重复动作(如摇晃身体)或特殊兴趣(如只玩车轮)。
“0-6岁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功能。”黄医生表示,研究显示,3岁前开始干预的儿童,约47%能在学龄期融入普通教育环境。
6岁内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
已纳入泉州为民办实事项目
今年“孤独症关爱日”的主题口号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体现了国家对孤独症群体的高度重视。2024年启动的《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明确:用5年左右时间,促进完善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机制、服务体系,提升孤独症儿童发展全程服务能力水平和保障条件,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成长、发展环境。
据了解,今年2月14日,泉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市财政局印发《泉州市2025年开展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工作方案》通知,继续将“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纳入2025年泉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这已是2023年以来,连续三年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每一个孤独症儿童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他们需要家庭、医生、教育者和社会共同织就一张守护网。”黄医生表示,早发现、早干预、全生命周期的支持,能让更多孩子走出“孤独星球”,拥抱属于他们的璀璨未来。
□小贴士
早期“五不(少)行为”
帮助家长尽早识别
不(少)看:和其他人的目光接触异常,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
不(少)应: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字反应不敏感。
不(少)说: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出现延迟,在与人沟通、游戏或者互动中经常出现困难。
不当行为: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