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见习记者 李嘉琪 记者 林涓 梁展豪 文/图
三四月的福州,黄花风铃木开得正盛,春风裹着暖意拂过街头巷尾。清明将至时,社区里已有志愿者穿梭在榕树下,将《移风易俗倡议书》递到居民手中。
连日来,福州市各地深入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通过发放倡议书、集体追思、主题宣讲等方式推动移风易俗,在追思中感悟生命的厚重,在缅怀中延续文明的火种,让传统节日清明节在新时代的文明风尚中更显“清明”。
缅怀器官捐献者 续写“生命之光”
4月2日上午,春风掠过三山人文纪念园·人生广场的松柏,将数百只淡蓝的气球托向晴空。由福州市红十字会和福州市委文明办主办的“生命・希望——福州市2025年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在这里启幕,550余名历年捐献者家属、报名登记志愿者、医学院校师生、社会各界代表及红十字会系统工作人员齐聚,共同缅怀那些为他人点燃重生希望的捐献者。
捐献者大多是普通的平凡人,但他们都用一个共同的选择,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捐献者家属王先生上午也来到活动现场,手捧寄语卡片,哽咽着写下对已逝家人的无尽思念:“亲爱的,你走得太匆忙,可你的爱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会带着你的爱,坚强地走下去,也会让孩子知道,他有一个多么伟大的妈妈。”这些穿越时空的对话,让生命的重量在笔尖流淌,也让大爱在素笺上生长。
多年来,福州市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动员、志愿登记、捐献见证、缅怀纪念和人道关怀等重点工作,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遗体器官捐献事业,选择从“入土为安”走向“生命延续”。截至3月底,福州登记捐献志愿者达3.4万人,实现遗体器官组织捐献826例,让980余名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670余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遗体器官捐献事业从“只有一群人关注”逐渐转变为“一种文明风尚”。
倡导文明殡葬 推进移风易俗
3月20日至21日,福州闽江入海口见证了一场特殊的告别——“眠海2025”生态葬公祭暨公益骨灰撒海活动。200多位逝者的骨灰与寄托哀思的花瓣一同送入大海,与浪花融为一体,让生命回归自然的怀抱。
记者了解到,从1997年首次举办集体公益海葬仅有4位逝者参与,到2025年200余位逝者魂归大海,多年来,福州已有1600多名逝者枕波长眠,成为殡葬领域移风易俗的真实缩影。
而移风易俗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完善推动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今年,福州实施《福州市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办法》,将原来的海葬奖补政策拓展到植树、植花、植草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让多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在榕城大地上绿意新生。下一步,福州市还将建设海葬纪念墙,提升海葬内涵,满足逝者亲属凭吊亲人的情感需求。
同时,观念转变是移风易俗的一大难点。对此,清明前夕,福州市发布《移风易俗倡议书》,开展以“传承榕城文脉,共护清明新风”为主题的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殡葬,推进移风易俗。全市各地也积极响应,精心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移风易俗宣传活动,打通观念转变的“最后一公里”。
在福清市上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讲习班暨移风易俗宣讲活动将法律讲堂、文明宣讲、志愿集市巧妙串联,为百余村民带去生动的文明新风课。课上,“福州好人”陈霞生将孝老爱亲的感人故事娓娓道来,越来越多的村民认识到,真正的孝道不在于丧葬仪式的隆重与否,而在于对老人日常的关怀和陪伴。
践行文明祭扫 共享“绿色清明”
一束鲜花寄哀思,别样清明一样情。随着清明节临近,福州市殡仪馆和多个墓园陆续迎来扫墓的市民,鲜花祭扫、网络祭扫等绿色环保方式成为主流,“绿色清明”渐成新风尚。
记者走访发现,扫墓的市民大多选择鲜花、丝带等环保祭品进行祭扫,以此表达对先人的缅怀。3月29日下午,市民林女士和亲人一起来到三山人文纪念园,将一束束菊花放在先人墓前。她感慨地说:“祭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意。以前烧纸钱、放鞭炮让墓地里总是烟火缭绕、纸灰飞扬,现在鲜花祭扫更加文明、安全,也不失对逝去亲人的尊重。”
据了解,为倡导文明祭扫,福州多个墓园严禁燃放鞭炮、推广鲜花祭祀,并通过网络祭祀、心愿卡等新方式引导市民转变传统祭扫观念。福州市殡仪馆也已连续多年在清明期间开展“黄丝带、鲜花换鞭炮、纸钱”活动,在各寄存室入口设置鲜花置换点,免费为祭祀群众提供鲜花、黄丝带、纸质灵位牌等。据统计,往年清明期间参与市民约300~400人次。
据福州市殡仪馆办公室主任李志勇介绍,针对传统祭扫需求,福州市殡仪馆设置了集中焚烧服务区,采用“平安袋”集中收储、专人押运、火化炉焚烧的全流程管理模式,兼顾情感与环保需求。
祭扫方式的转变,还体现在售卖祭品的摊位上。李大姐已经在上渡南台农贸市场开店好几年了,每到清明期间就会售卖一些祭祀用品。她告诉记者,这几年,鲜花的销售越来越好。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爱国精神
向烈士墓敬献花篮、手写寄语卡片、三鞠躬致敬……4月2日上午“赓续·2025·百园千校清明祭英烈”活动吸引了千余名各界群众自发参与,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退役军人,有稚气未脱的学生,还有手持鲜花的普通市民。
当《一掬丹心》的旋律在福州市文林山革命英烈纪念园上空回荡,全体人员手持献花,沿着台阶缓步前行。在烈士纪念碑前,他们深深三鞠躬;在石阶上,一张张手写寄语卡片与鲜花相伴。“我是第一次来给英烈送花,心情很激动。”福州高新区旗山中心小学学生魏羽嫣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寄托哀思,她与同学们都精心绘制了纪念贺卡,向伟大的英烈们致敬。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榕城红音·老兵讲+”首场宣讲在革命英烈事迹陈列馆同步启动,以“参观+宣讲+场景演绎”的创新形式让英烈事迹更为具象化。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可触可感的精神源泉,悄然浸润参观者的心田。
据了解,清明前夕,福州市组织开展了线上线下联动的祭奠英烈活动,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爱国精神。在三山人文纪念园,八名火炬手共同点燃象征革命精神的长明火,熊熊火焰映照着1945至2025年这80年的薪火传承;在云端,“清明祭英烈”网络祭奠活动吸引数万人次参与,网友们聆听英烈事迹后纷纷献花留言“山河已无恙,英魂请安息”。
清明之“清明”,不仅镌刻于古老的节气诗篇中,更鲜活地流淌在现代生活的脉络里,成为福州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如今,这抹穿越时空的文明之光,既照亮着先人的归途,也指引着后人走向更清朗的精神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