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帮就业就好业 泉州在行动

泉州发布“就业帮”税收就业协同机制、培优培训百名古城讲解员,“真招实货”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N海都记者 黄晓燕

就业事关民生,也是推动经济增长强有力的支撑。4月13日,记者从泉州市人社局获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形成“就业促税收、税收保就业”的良性循环,市人社局与市税务局联合发布“就业帮”税收就业协同机制,并签订合作协议,为企业用工成本降低与个人就业质量提升的“双向奔赴”架起“桥梁”。

“如果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介绍泉州,你会想到什么?”近日,泉州古城讲解员“工助振兴·讲好海丝故事”百名培优活动在位于中山中路的海丝泉州推荐官工作室举行。“烟火气”“半城烟火半城仙”……学员们热情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这是泉州市总工会通过培育产业职工成为古城文化传播者,为泉州文旅发展注入鲜活力量,书写新时代职工与城市共成长的新篇章。

这只是泉州帮就业、就好业的两个缩影。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日前,泉州发布了2025年“泉就业”扩容提质促发展十条措施,“真招实货”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让税费优惠精准直达稳岗一线

据介绍,“就业帮”税收就业协同机制以政策精准匹配、信用联动服务、社保帮扶赋能等方式,致力于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升个人就业质量,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精准触达,即企业在使用“泉就业”平台发布招聘信息或求职者填写简历时,系统将自动提示适用的本地税费优惠政策和与之相匹配的“税务身份档案”,推动就业红利精准直达,实现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让税费优惠精准直达稳岗一线。

信用联动服务,是“就业帮”税收就业协同机制的另一特色。该机制创新构建就业信用联动服务体系,将重点突出对A级纳税人的鼓励和服务,设置岗位招聘优先匹配,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同时,对社保长期未申报的企业也将有一定限制,该类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时,平台将通过社保缴纳情况影响其岗位搜索排名,引导企业自觉修复信用、合规经营,构建和谐稳定的就业生态。不止于此,该机制还将推出“就业指导”和“社保规划”等个性化服务,方便群众了解相关的社保政策,有效提升个人就业质量。

培优培训全方位提升学员专业素养

据了解,泉州古城讲解员百名培优活动共分3期进行,每期3天,每期各35名学员参加。课程分为室内理论授课和户外实地授课。通过系统培训,百名市直基层学员将掌握专业讲解技巧和文化知识,帮助游客深入理解泉州的城市精神与文化内涵,助力泉州在旅游热潮中持续闪耀,进一步传播泉州多元文化魅力。

理论课堂内,海丝推荐官也是本次百名培优活动的导师颜静怡、杨成龙等金句频出,将多年来深耕泉州城市宣传推介的经验倾囊相授,从泉州文化到世遗文明,从讲解技巧到临场反应,全方位提升参训学员专业素养。

户外实践课堂,则是导师们各显所长的另一番天地。“泉州府文庙严格按照中国特有的‘庙学合一’制度进行建设”“泉州市舶司的关税收入是南宋朝廷的重要收入”……在导师们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学员们走进南外宗正司、泉州府文庙等世遗点,在千年古迹前触摸历史脉络,感悟“海丝起点”的文化厚度。“站在府文庙的石阶上,我第一次读懂泉州为何是世界的泉州。”参训学员小杨说。

“活动采取三天脱产学习的方式,邀请名师授课,既有理论讲解,又有现场实操。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在产业职工队伍中培养一支优秀的古城讲解员队伍,带动产业职工队伍共同助力文旅经济发展。”泉州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系统学习,学员们能掌握“以情动人、以史为脉、以新赋能”的讲解技巧,将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生活气息、爱拼敢赢的奋斗精神、多元包容的城市品格融入讲解中,让游客不仅“看到”泉州,更能“读懂”泉州。

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日前,泉州市人社局联合市财政局、市总工会发布2025年“泉就业”扩容提质促发展十条措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这些措施包括:发放一次性稳就业奖补、发放“以老带新”补助、支持企业开展招工引才活动、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推广使用“泉就业”零工平台、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培育“泉字号”特色劳务品牌等等。

其中特别提到,线上依托“泉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数据赋能,推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更加便捷化、精准化、多元化。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使服务阵地下沉到网格,把就业服务及时送到群众中。

观点:

让就业服务更有温度

近年来,各地就业服务部门积极创新业务经办模式,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方便群众办事,让更多群众好就业、就好业,以就业增收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每一项服务方式的创新,每一次服务流程的优化,都带来公共就业服务质效提升。每一次“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的服务,每一回“多问一句、多帮一点”的努力,都让办事群众的体验更加良好。这样的公共就业服务,才会更有温度,才能更受欢迎。

只有千方百计、多管齐下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让更多人“好就业”“就好业”,才能稳住就业这个“最大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充沛的新动能,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创造更多可能。

(中国劳动保障报)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