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花巷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古城“迷你”景观 解码文脉密码

城心塔为泉州市文保单位

许厝埕“迷你版”敬字亭

古榕巷袖珍版“石敢当”

N海都记者 柳小玲

通讯员 筱鲤 文/图

泉州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簪花围和姜母鸭,也不只是开元寺和提线木偶,还有那些藏在古城街巷墙角的“小”惊喜,一样大有来历,处处显人文底蕴,等着市民游客来相遇,给旅程添一抹别样的记忆。4月15日,记者走进街巷,探访了几个好去处。

“迷你版”敬字亭 闽南敬重文化的象征

在古城许厝埕54号旁的一面墙上,有一座不太起眼的敬字亭,很小,宽约40厘米,高约70厘米,没有碑刻,堪称泉州古城迷你版敬字亭。

别小瞧,它其实极富传统文化内涵。这座敬字亭分为三层,最底下一层紧贴着地面,是一个麒麟图案的底座,图案已严重风化;中间一层据说原为梅花、松柏等纹饰,今仅见糖水灰浸漫留下的灰渍;而最上面那层是个拱形小窗,两边原有阳刻砖雕对联,窗楣上本也有“敬字亭”或“字纸亭”的砖雕字,可惜如今在饱受风雨侵蚀之后全都剥落了。

仔细观察这座敬字亭,亭内用砖、瓦、糖水灰垒叠起的壁炉,壁沿上可见黑色烧痕,或许是往昔经年累月烧纸所致,或许是岁月的纪念。

据悉,敬字亭也称作敬文亭、惜字亭、惜字塔、焚字炉,它的存在是闽南敬重文化的一种象征,见证着泉州的文脉。与民间庙宇常见的“金炉”不同,这种亭子是焚烧带字纸张的场所。在过去,私塾或者读书人家里都有一个字纸篓,上书“敬惜字纸”,字纸篓快满时,就带到专用的亭子里集中焚烧,以示对先贤的虔诚敬重之意。

若要追溯这座亭子的具体年份,因时代久远,已无从考证了。有史料记载,泉州地区建敬字亭之风始于宋代,到元、明、清已经相当普遍。目前泉州古城内的敬字亭十分稀少,残存的几处也大多因年久失修,几欲荒废,保存完整的敬字亭十分罕见。

袖珍版“石敢当” 有特殊意义的建筑装饰物

随后,记者来到古榕巷22号,一个袖珍版的“石敢当”,就嵌在古榕巷22号的照墙上,三面用红砖围砌。

与许厝埕的敬字亭相比,它更小。实地测量,只有一拃高。这是一只昂首看天的石狮子,半身微露,探出小脑袋,十分俏皮可爱。

有意思的是,在这堵照墙的墙顶上,主人还放置着一尊弘一法师的石雕坐像。民宅的主人姓李,自晋江青阳迁此居住。据其介绍,这座石狮子原本立于旧宅墙头,有避邪镇宅的用意。上世纪60年代翻修照墙时,将它下移嵌入墙体中,起到“石敢当”的作用。这是旧宅留下的遗物,据爱好收藏石雕的主人推测,应是清代的石雕。

这可能是泉州古城最袖珍的“石敢当”。别看它小,它体现的是闽南建筑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装饰物,是一种融入百姓生活的、接地气的草根文化,也是一种民间祈福文化。

城心塔建于明朝

见证过西街沧桑身世

明万历年间,泉州人在西街井亭巷建了一座五层的阁楼式红色砖塔,据说,因为它位于当时人称“鲤鱼城”的中心位置,名为城心塔。这座在现在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塔,也叫定心塔,它见证了西街的沧桑身世。

记者来到井亭巷69号见到,城心塔耸立在一户人家的围墙内。该塔为楼阁式,五层五檐,呈八角形,高约4.5米,边长0.75米。塔身系用红砖砌筑,外涂白灰,顶装葫芦刹;塔座为须弥座,用花岗岩石砌筑。围墙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1983年1月,城心塔被公布为泉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据记载,城心塔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与城心塔一墙之隔有玉泉井。史载:玉泉井,又称城心井,井盘有三孔。原来没名号,明万历年间建造城心塔后,即称其“城心井”。尽管城心塔没有不远处的东西塔的名气,但它是泉州市区唯一幸存的砖塔,具有镇恶驱邪、守护古城安定祥和的象征意义,其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不容小觑。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