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在古时候,福建人有多会读书?古有谚语:“龙门一半在闽川”,说的是古时全国科考及第的学子,福建、四川就占了一半。
两宋时期,福建以6713名的进士数位居全国第一;闽北的建阳是全国图书三大出版中心之一;清代时,福建成为全国第三大私家藏书中心……
今天的《史话》一起来看看福建人为何这么会读书!
福建人在科举时代
“屠榜”级的存在
自唐神龙二年(706年),宁德福安人薛令之破“八闽之荒”,成为“开闽第一进士”起,福建人在科举时代,不仅成了“屠榜”级的存在,学霸含金量也极高。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考中状元的叶祖洽是福建泰宁人,他在泰宁《改县名记》一文中这样写道:“今其县北屋连墙,弦诵相闻,有不谈诗书者,舆台笑之。”意思就是,县里读书风气浓烈得很,邻里之间到处都是读书声。要是有人不谈读书,那可是会被笑话的。
这样的读书氛围,直接造就了福建人在科举考试中“屠榜”级的存在。
两宋期间,福建有进士6713名,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泉州就出了1090名进士。
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1166—1172年),福州府永福(今永泰)县短短七年内出了三个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
小城泰宁“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即是北宋状元叶祖洽和南宋状元邹应龙,并且邹应龙一家还出了四个进士。
在宋代有籍贯的113位状元中,福建籍就占了19位。
古代泉州的学霸也很多。自唐代欧阳詹考上进士后,至清末光绪间最后一名进士,泉州共有进士2791名。其中,一甲进士(即状元、榜眼、探花)45名。单状元一项,自唐徐晦,至晚清的黄培松,泉州一域即有20多位文武状元涌现。
福建爆改学霸之路
福建人为什么这么会读书?有这样一句经典之答可以解释。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福建人包揽状元、榜眼、探花,直接惊呆了皇帝宋高宗。他问:“你们福建人为什么这么会读书?”榜眼陈俊卿从容而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好一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福建地貌八山一水一分田。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练就了人们的乐观进取。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代,福建人自然将读书作为一等一的大事。
谈到开闽地读书之风的带头人,不得不提阮弥之。1600多年前,阮弥之来闽担任昌国(即晋安)郡守。他在乌石山南麓开荒拓地,作为办学场所,延请江左(江苏南京)阮氏文人及名士任教。
在这些举措之下,福建爆改学霸之路就此开启。
唐末至两宋,福建文教兴盛繁荣。宋崇宁年间的三次兴学运动之后,福建所有府、州、军、县都设立了学校,在全国遥遥领先。
在官学之外,福建人还特喜欢办书院。宋代时,福建书院就达到66所,到了清代,福建书院数量更是翻了7倍不止。
大儒朱熹就是一位办学狂热爱好者,他通过创办书院,提倡读书,传播理学思想。仅在福州,朱熹和他的学生就先后创办了10余所书院,有紫阳讲堂、濂江书院、龙峰书院等。而泉州的小山丛竹书院,则是朱熹任泉州同安主簿时,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在清源山麓建立的。他手植竹丛,题匾“小山丛竹”,并在此讲授理学。书院孕育了泉州四大理学名著《四书蒙引》《四书存疑》《四书浅说》《四书达指》,成为程朱理学在闽南的传播中心。
泉州府文庙
建筑规模东南七省之冠
对泉州人来说,泉州府文庙及其学宫,不仅是纪念和祭祀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也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神圣殿堂。
泉州府文庙及学宫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时的基本格局,构成一个集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较为完整的府文庙建筑群,建筑规模为中国东南七省之冠。
作为儒学传播和教育中心,泉州府文庙及学宫历朝历代为泉州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培养了一批在全国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杰出人物,在宋元时期海洋贸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刻书业的繁盛
造就学霸的“硬条件”
福建学子们潜心向学、虔诚读书,还有一个“硬条件”,那就是刻书业的繁盛。
南宋时,福建建阳麻沙,已经成为全国三大印刷中心之一,被誉为“图书之府”。刊印的“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风行天下。
“建本”刻印的书籍门类齐全,数量众多,是名副其实的“爆款制造机”。除了《尚书》《论语》等经史子集各部图书外,著名的通俗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的较早版本,均出自建阳。
泉州刻书历史也很悠久,宋代时就成为仅次于福州、建阳的又一个重要刻书地区。宋代以来,泉州多有刻书业,书籍通过海运远销海外。
刻书业的空前繁荣和文化、学术的兴盛,同步促进着福建藏书事业的大发展。
两宋时,福建藏书家达89人,藏书万卷以上的有14人。明代,福建出现了许多藏书大家。到了清代,福建私家藏书数量达到历史鼎盛时期,仅次于浙江、江苏,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
知名“大V”读书示范
由于读书蔚然成风,福建历史上名家辈出,走出了大儒朱熹、名臣蔡襄、天文学家苏颂、理学家杨时、诗论家严羽、法医学鼻祖宋慈、词人柳永、民族英雄林则徐等杰出人士。
他们不仅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还留下了许多读书佳话。
古泉州同安人苏颂,1053年开始在馆阁任职负责编校书籍,他将典籍读了个遍也抄了个遍,积书万卷。因为遍读群书,涉猎广泛,苏颂最终发明天文黑科技“水运仪象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成为超越时代一般的存在。
史学家郑樵,是宋代著名的藏书家,他“寒月一窗,残灯一席,讽通达旦,而喉舌不罢劳,才不读”,被时人赞“读尽天下八分书”。
民族英雄林则徐,少年时期就养成了一生爱书、读书、藏书、用书的习惯。林则徐的《十无益》传世家训,教导子孙后代“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也提醒着天下读书人,读书是为了修学储能,修身正行,读书必须知行合一。
闽南科举气运的开端
泉州进士第一人欧阳詹
纵观泉州历史的文人,欧阳詹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是泉州历史上的第一名进士。
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往后近两百年里,泉州士子虽“能通文书吏事”,却竟无一人能登科进仕。直到唐贞元八年(792年),一位来自晋江潘湖欧厝(今池店潘湖村)的青年才俊砥砺奋志,“五试于礼部”而高中进士,并以榜眼身份登上当年的“龙虎榜”,力压探花韩愈一筹。
南安诗山、泉州市区甲第巷皆因他而得名,他就是泉州历史上的第一名进士,开启“泉郡文风”的著名文学家、诗人欧阳詹。
欧阳詹在长安考了九年,他后来回忆在长安考试的九年,说自己穷困潦倒,“遍祈于人”。
欧阳詹中了进士之后,福建的读书人士气大作,上榜人数大增。福建由原来的教育弱省翻身,接近了全国水平。
为纪念欧阳詹,潘湖村的乡亲们纷纷将巷、道、塘、湖、山等冠以“欧”字为名。
如今,泉州甲第巷欧阳詹故居遗址内,还贴着朱熹的楹联上书:“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
八闽状元第一人来自泉州
欧阳詹任国子监四门助教时,勉励徐晦“大器当晚成”,成就泉州首位状元。唐代贞元十八年(802年),徐晦壬午科状元及第,成为福建省历史上第一个状元郎。
徐晦官至礼部尚书,而且“为官守正,不随世态”。据《福建人名录》《八闽通志》《泉州府志》等记载,徐晦落第时,欧阳詹曾勉励他继续考取功名,徐晦对其感恩戴德。
回望历史长河,这些读书求学的故事依然熠熠生辉,书韵悠远。今天的八闽大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明风尚蔚成风气。福建人民以书香充实文化生活,以书香涵养人文精神,以书香润泽山海大地,为时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积极昂扬的精神力量。
(综合福建日报 东南网 泉州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