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有医说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3名房颤患者 解除卒中风险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近日,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金山院区)张建成主任团队,成功完成福建省首批“血管内超声(ICE)指导下左心耳血栓封堵术”,为3名高卒中风险房颤患者解除卒中的威胁。

据悉,我国现有房颤患者超1000万,心源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房颤左房血栓形成脱落,而左心耳系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重灾区”。这一技术成功实施,为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形成的患者开辟了全新的治疗路径。

案例:高龄患者多病 另辟蹊径“封堵”血栓

完成首批手术的共有3名患者。其中,77岁高龄的李大爷(化名),已反复心悸多年,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4个月前突发急性脑梗死伴出血转化。入院检查显示,李大爷有持续性心房颤动、慢性心力衰竭、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左心耳血栓等多种复杂病情。

评分显示,李大爷再次中风风险极高,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矛盾的是,另一项评分提示,出血风险也很高,服用抗凝药物会大大增加出血可能性。

张建成主任团队讨论后,决定为李大爷实施“血管内超声(ICE)指导下左心耳血栓封堵术”。

手术一开始,手术团队先为李大爷放置了脑保护装置,就像给脑血管撑起了一把“保护伞”,防止术中血栓脱落“跑”进脑血管造成医源性脑梗死。紧接着,医生借助造影和ICE精准测量左心耳大小,选好合适的封堵器。医生小心地把固定盘送进心耳远端,快速展开密封盘,确认稳固后释放封堵器。术后检查,脑保护网篮干干净净,血栓没“乱跑”,手术成功!

随后,团队又为两名房颤左心耳血栓患者进行了ICE指导下的左心耳血栓封堵术,均取得成功。

科普:

“隔开”左心耳,降低脑卒中风险

据悉,我国现有房颤患者超1000万,心源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房颤左房血栓形成脱落,而左心耳系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重灾区”。

张建成主任介绍,左心耳血栓封堵术是一种针对房颤患者的手术。房颤时,血液容易在左心耳处淤滞形成血栓,一旦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就可能堵塞脑血管,引发脑卒中。左心耳血栓封堵术就是通过介入的方法,将一个特殊的封堵器放置在左心耳开口处,把左心耳和心脏的其他部分隔离开,让血栓没有机会进入血液循环,从而降低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过去,心耳血栓形成是左心房内介入操作的相对禁忌,多数患者只能选择口服抗凝药物直至血栓消失后再行介入手术,或选择外科开胸手术将心耳缝扎或切除,需多次重复入院,也增加医保负担。

“ICE指导下直接行左心耳血栓封堵术,仅一次入院,即可通过物理隔绝有效降低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省时、省力、省钱。”张建成主任表示。

首批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这项技术在我省正式落地,为房颤患者带来了新的健康保障。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