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见习记者
吴诗榕/文 记者 马俊杰/图
社区是城市中最基层的单元,是连接千家万户的温暖纽带。当青春的力量与社区治理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与鼓楼区大凰山社区的“校地合作”,给出了生动答案。
每周二的下午,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大二学生张茹和龚涵爽都会到大凰山社区报到。去年9月起,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与大凰山社区启动了“校地合作”,首批选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外语系学生参与到了社区挂职。
“课堂上学的技能,在这里都派上用场”
打开电脑,点击Excel图标,屏幕前响起了“啪啦啪啦”清脆的键盘声,两位大学生熟练地操作着,屏幕上原本杂乱无章的社区房产数据正被重新排序归类。
张茹和龚涵爽接到的一项任务,是梳理福三新村小区100多户业主的房产信息,为业委会选举确定实际票数。“刚开始我们也是一头雾水,这些杂乱无章的信息和课堂上的规整数据完全不同。”张茹说道。
在小区业委会筹备过程中,业主产权统计曾是一大难题。由于历史登记不规范,不同业主的房产情况复杂多样:有的仅有主住宅,有的则同时拥有附属间、商铺等,导致早期统计时极易出现重复计算。
“这项任务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张茹说,经业主代表和社区工作人员讨论,明确了“一户一票”的计票规则,无论一个业主名下登记了多少类房产(主宅、商铺、附属间等),均合并计为1票。“第一天我们花了一整天时间,才整理好一份资料,效率实在太低了。”面对挑战,两位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她们创新设计“主编号+子编号”数字化分类法——以“100.1”代表主宅,“100.2”代表附属间……通过Excel函数实现自动归类,“原来可能要一天才能核实完的数据,现在两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搞定,并且准确率还大大提高了。课堂上学习的专业技能,在这里都派上了用场”。
除此之外,张茹、龚涵爽还参与了流动人口登记、消防安全巡查等工作的数字化改造。社区书记黄冬说,“她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年轻视角下的治理创新”。
大凰山社区作为老旧小区与新建小区融合型社区,各小区情况不一,居民需求复杂多样,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下,专业力量缺乏、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凸显。针对这些问题,社区通过“幸福合伙人”机制,整合社区多方资源,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其中,创意型合伙人,与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社区发展注入新的创意元素。
社区数学课成孩子们“追星”现场
挂职的经历不仅让专业知识“活”用起来,更让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有了孵化平台。去年12月,龚涵爽所在的团支部策划的支部立项项目,正是通过大凰山社区的渠道成功落地。
“我们一直想为小学生做一个趣味数学启蒙,但苦于没有场地和受众。”龚涵爽介绍,社区内有少儿活动中心,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会在这里活动,她立即将团支部的“数趣童行”方案与社区对接。
借助社区提供的活动场地、宣传渠道及志愿者资源,该项目迅速落地。“那天,我们将团支部项目小组搬进了社区,从纸上到了社区课堂里,在给孩子们讲数学课的过程中,我真的觉得成就感满满。”龚涵爽回忆起那天的数学课堂,社区少儿活动中心变成充满欢声笑语的数学乐园,课后孩子们还追着问“下周老师还能来吗”。该项目最终从福州大学至诚学院80多个立项中脱颖而出,入围学院15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