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宝珍
5月5日,我们迎来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养生需以“心”为核心,兼顾护阳与祛湿。在福建省卫健委近日召开的“时令节气与健康福建”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专家们围绕福建立夏节气和福建地域特点,就防病治病、预防保健提出了诸多实用性建议。
我省气候:雨热交织,气温多变
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游立杭介绍,立夏标志着福建雨季(5—6月)的到来,全省平均降水量增多,降水强度增大,暴雨过程显著增加。今年立夏期间,预计降水西北部和南部偏多,其余大部偏少。同时,气温持续升高,全省平均气温22.7℃,但冷空气仍会来袭,气温波动较大,正如福州谚语“谷雨立夏,寒死老郎罢”所说。
运动遵循“三时”,饮食“三增三减”
福建省卫健委中医药管理一处处长钱新春介绍,立夏期间,升温快、雨水频、湿气重,南方“湿热”与北方“燥热”并存。运动方面,践行“三时养生法”:晨光初露时,效仿“闻鸡起舞”舒展筋骨,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招式可激活阳气;日上三竿际,学习“高卧北窗”小憩养神,配合印堂穴按摩缓解心火;暮色四合后,体验“步屧深林”纳凉健步,足三里穴位拍打能强化脾胃运化。
在饮食上,则需把握“三增三减”原则:增酸味(如杨梅、柠檬)以固表敛汗,增苦味(苦瓜、莲子芯)以清心降火,增淡味(冬瓜、丝瓜)以健脾利湿;减冰饮护脾阳,减油腻保心脉,减辛辣防燥热。当空气相对湿度超过75%时,还可以在食材中加入3~5克土茯苓或五指毛桃,以增强祛湿功效。
提高脾肺功能,改善过敏性体质
立夏时节福建湿热交织、花草繁茂,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激增,易诱发过敏性哮喘。要如何预防呢?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院长徐顺贵主任医师表示,中医认为提高脾肺功能是改善过敏性体质、减少哮喘发作的关键。首先要注重环境防护,晨起关闭门窗,用艾叶熏蒸房间,外出佩戴口罩、穿长袖衣物,调整作息养肺阴;饮食方面因人施膳,如,湿热体质者喝薏苡仁冬瓜鲫鱼汤,虚寒体质者喝黄芪生姜羊肉汤,儿童特应性体质常饮太子参山药。日常还可饮用鱼腥草罗汉果茶、晨服姜枣茶等。
此外,立夏后进入“冬病夏治”预备期,可用中药穴位贴敷和隔姜灸调节免疫平衡。
湿热体质者,吃海鲜有讲究
立夏时节海鲜丰富多样,但部分海鲜因为食物特性,被称为“发物”,可能诱发痛风发作、引起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或使疮疡肿毒等病症加重。对此,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叶彬华提醒有这类疾病的患者谨慎食用海鲜,她还对湿热体质人群吃海鲜给出了几点建议:
选择合适的海鲜种类。性温的海鲜更易助湿生热,因此湿热体质建议选择性味甘平的鱼类,或者凉性的贝壳类,避免温热性质的海鲜,如虾、蚶、鳝鱼。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可选择低嘌呤的海参、海蜇。
控制食用量。每次食用量以不超过100克为宜,避免因过量进食海鲜加重脾胃负担。
注意搭配。吃海鲜时可搭配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材,如冬瓜、丝瓜等。避免同时食用辛辣、甜腻、酒类等食物,这些食物易生湿生热,例如,吃海鲜时喝啤酒,会使尿酸生成增加,易引发痛风,还会加重湿热。
宜采用清蒸、水煮等清淡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油煎、红烧等,以减轻湿热症状。
“三养三防” 兼顾护阳与祛湿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余运影也提醒,立夏时节气温升高、雷雨增多,人体新陈代谢也会随之加快。这个时节养生保健要记住“三养三防”,兼顾护阳与祛湿。
【三养】
养阳气:立夏后阳气升发,建议每天早晨8点到10点之间,晒15分钟后背,帮助阳气舒展。
养心气:中医说“夏属火,对应心”,天热容易心烦气躁。建议每天午休15~30分钟,哪怕闭眼静坐,养心气心血、缓解疲劳。
养脾胃:湿热天气易困脾,导致胃口差。适合用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来养脾胃。
【三防】
防贪凉:空调温度不低于26℃,避免直吹腰腹和颈部,晚上睡觉盖好肚子,以免寒湿入侵引发关节痛、腹泻。
防湿邪:下雨后及时通风换气,衣物被褥保持干燥。福州属于潮湿地区,可用藿香佩兰各20克,艾叶10克煮水泡脚祛湿。
防上火:夏季上火多是“虚火”,表现为口干舌燥,但手脚凉,这是上热下寒,刮痧是好方法,可刮拭足底涌泉穴,或小腿内侧(足少阴肾经),有助于清虚火。如果是“实火”,如口疮、便秘、尿黄,可重点按揉或者拍打足临泣、内庭穴、阳陵泉穴,清热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