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雪薇 通讯员 刘沁雪 图片由三山人文纪念园提供
5月7日,是闽籍开国上将、人民空军奠基者刘亚楼将军逝世60周年的纪念日。当日上午,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携福建省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福州市三山名贤文化中心、福州市革命英烈纪念园管理中心联合主办的“碧血长空·铁翼永翔”纪念主题活动,在福州市三山人文纪念园举行,活动特别邀请传记文学《刘亚楼上将》的作者钟兆云,以及刘亚楼将军之女刘煜鸿、刘煜珍女士出席。
22岁的时空对望,他书写上将传奇
活动开场,师大音乐学院学生李玥靓、张梦佳深情演唱了《红梅赞》《绣红旗》两首歌曲。196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改编为歌剧《江姐》并搬上舞台,由刘亚楼将军亲自指导、修改剧本,一经上演便轰动全国。这两首曲子正选自其中。
随后,福州市革命英烈纪念园管理中心的陈雯烨为大家宣讲了《为革命更上一层楼——纪念刘亚楼烈士》,一同回忆刘亚楼将军的传奇人生。
传记文学《刘亚楼上将》作者、省委党史方志办副主任钟兆云也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刘亚楼上将》是钟兆云创作的第一本传记作品。同为福建武平人,他从小知道这位同乡前辈、传奇将领的故事,但当时市面上并没有一本刘亚楼的传记。一个偶然的机会,22岁的钟兆云看见一张刘亚楼当红军主力师政委时所拍摄的戎装照,照片上同样22岁的刘亚楼英姿飒爽。“刘亚楼19岁以小学教员身份参加红军,22岁便担任师政委。同样22岁的我能做点什么呢?”钟兆云决定,“我要为刘亚楼上将写一本书。”
彼时距离刘亚楼逝世已30多年,能公开的史料不多,且大半语焉不详。因此,包括刘亚楼的妻子翟云英在内的很多前辈,对钟兆云能否完成此事并不看好。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钟兆云,前后花费四年时间,深入走访了一大批与刘亚楼相关的人物,遍访亲朋故友,一点点挖掘其过往人生中精彩、感人的细节,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勾勒皴染,描绘出一生戎马、战功赫赫的传奇将军形象。1996年,27万字的《百战将军刘亚楼》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后迅速引发轰动效应,全国四五十家报刊连载,并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第四届当代军人最喜爱的军版图书一等奖。随后,此书更名为《刘亚楼上将》,又一版再版,广受好评。“亚楼将军说,我们干革命工作的人,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留一点儿痕迹……我概括说,他是有人民观念、有人格魅力、有人文情怀、有人梯精神、有人生建树且身后仍有爆棚人气的这么一个大写之人。”回忆起坎坷创作历程,钟兆云充满感慨。
女儿忆父病中仍伏案 游子归心未离乡
刘亚楼将军的长女刘煜鸿女士也向在场来宾讲述了将军父亲的故事:父亲病重时,依然笔耕不辍,工作不止。母亲曾劝他先放下工作,安心治病,但父亲却说:“我的脑子不思考问题呢,是不可能的;不工作,也是不可能的。真要是得了不治之症,天王老子下来也没有用,我还是抓紧时间把工作该完成的先完成才好。”
“父亲的一生,虽然回福建家乡的次数不是很多,但对这片土地依然有很深厚的故乡情怀。小的时候故乡来人,说着我们听不懂的方言,父亲总是热情接待,特别高兴。”回忆起父亲戎马一生的革命生涯,和对故乡的眷恋深情,刘煜鸿依然深为动容。
在将军山刘亚楼将军铜像广场的室外纪念仪式上,师大音乐学院学生陈劼演唱了《我爱祖国的蓝天》,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代表钟雅婵也朗诵了钟兆云的作品《上将军赋》。“今日现场的这几首歌,包括《十送红军》,都是将军拍板创作、打造的红色文艺经典,在此时向他敬献,我想该是领会了将军对这个江山的情意的。”钟兆云说。最后,全体来宾向将军铜像鞠躬并敬献鲜花,表达无限敬仰之情。
“为了每一份纪念,是三山人文纪念园始终秉持的理念。我们建设刘亚楼将军塑像,构建起物理空间的纪念。我们承办今天的活动,更重在对将军精神的传承纪念。”谈及建设将军山纪念园,并落定刘亚楼将军雕像的初心时,三山人文纪念园董事长林军说。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相关参与人员也表示,此次纪念活动不仅是对刘亚楼将军的深切缅怀,更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