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据福建日报
可通过调配借阅泉州市图书馆的各类书籍,可联网使用泉州市图书馆数字资源库……近日,泉州市图书馆设立的第一所小学分馆,在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常泰校区开馆。从市级图书馆分馆到结合当地产业的石化科普基地,从弘扬传统文化的木偶博物馆到融合科技创新的校园科技馆,近年来,泉州市积极探索特色育人路径,不少学校内涌现出各种“宝藏场所”,构建起多元化的育人空间,为学校教育提供丰富资源与多元实践。
深挖特色资源,打造育人阵地
走进泉州市刺桐幼儿园儿童木偶博物馆,一面“千偶百态”的木偶墙映入眼帘,上面陈列着师生、家长用废旧物品创意制作而成的各类木偶作品。馆内,孩子们正沉浸于儿童木偶剧表演游戏之中。“木偶教育是我们的办学特色,博物教育不仅为孩子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探索和学习环境,更能让他们在实践体验中收获新成长。”园长褚晓瑜介绍,除儿童木偶博物馆外,该园每个班级还设有木偶展示区,让孩子们在玩偶、赏偶、探偶、制偶、演偶的快乐游戏中传承非遗。
石化产业是惠安的主导支柱产业。惠安县东桥中学立足地域特色,协助泉惠石化园区管委会打造了石化科普教育基地。该基地定期举办石化科普知识大课堂、举行科普图片展等活动。
这些特色场馆的建设并非偶然,而是各校立足校本实际、深挖在地资源,通过“校家社”三方联动,构建起特色育人矩阵。这种“立足校本+在地联结”的建设模式,正成为泉州特色教育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全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校园“宝藏场所”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成为学科融合的“试验田”。晋江毓英中学将“闽南古诗词文学馆”打造成跨学科课堂,语文老师在此解读诗词意境,美术老师指导书法临摹,历史老师讲述作者家国情怀,思政老师传递价值理念,多学科协同让古诗词学习“活”了起来。“在这里学习时,闽南建筑的燕尾脊、红砖墙,总能给我源源不断的灵感。”高二年(15)班陈均豪同学分享道。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场馆的育人效能正在产生溢出效应。由惠安县孝文化交流协会设置在惠安县科山中学校内的孝道教育馆,不仅面向本校师生开放,还对周边学校敞开大门。
深耕科学教育,铸就一校一特色
“这些场馆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沉浸式实践平台。”全国人大代表、泉州市晋光小学党委书记曾旭晴表示,学校应将场馆资源转化为项目化学习场景,通过“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构建五育融合新生态。依托校内科技馆,晋光小学在科技教育实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今年,泉州市教育局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泉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五大行动计划》,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我们将遴选培育一批市级科学教育特色校,按照‘整体提升、一校一特色’的思路,引导学校挖掘本土特色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典型案例。”泉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各校结合实际,创新科学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泉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海都时评
破解教育特色化难题的密钥
图书馆开进小学校园,中学生化身石化科普讲解员,孩子们捏着自制的布袋戏偶……近年来,泉州积极探索特色育人路径,不少学校内涌现出各种“宝藏场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泉州正将这质朴的教育哲学落到实处。最好的教育资源,不在遥不可及的远方,而在脚下这片土地的肌理之中。这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探索,或许正是破解教育资源不均衡、特色化发展难题的密钥。
当刺桐幼儿园将废弃饮料罐变身为木偶道具、东桥中学把石化储罐模型搬进校园,课本上抽象的概念在乡土的具象场景中鲜活起来。这种“拆墙办学”的实践,将那些曾被视为“课外资源”的地方特色,通过系统化的整合,重构起“双向赋能”的育人模式,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让学习变得触手可及。
当下教育常陷于“标准化”与“特色化”的拉锯战中,泉州给出的这种“在地化”教育创新颇具启示意义。泉州十三部门印发的中小学科学教育五大行动计划指出,将按照“整体提升、一校一特色”的思路,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用乡土资源烹制教育佳肴,让科学教育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灌输,而是让每所学校与地方产业、文化基因深度融合,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装满篮子,而是点燃火焰。最持久的教育动能,往往就蕴藏在那些浸润着本土汗水的土壤里。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在地化教育”,当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都成为成长故事的现场,当地方文化血脉融入教育基因,这样的育人天地,何尝不是最珍贵的“宝藏地”?
(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