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杨江参
近日,泉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关于促进入园企业提质增效加快新一轮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四链融合,推出十大创新举措,打造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2.0版本、新型工业化的“试验田”。《意见》聚焦“降本增效、数字赋能、绿色发展”三大主线,着力构建新型工业化发展样板。
真金白银降本
激活企业投资动能
《意见》直击企业入驻痛点,推出阶梯式租金减免方案。符合产业定位的产业链强补延企业首年租金直降50%(最高30万元),次年减免30%(最高20万元)。对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设备投资最高补助20%,单家企业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支持企业项目申报列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库,对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融资,市级财政再给予最高1%的贴息支持。
在梯度培育方面,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成为重点扶持对象。新认定的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可获50万元奖励,属地工信部门同步获10万元激励。更创新引入“政策奖励加成”机制,市级惠企政策对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奖励标准最高分别上浮10%和5%。
数字平台+绿色转型 重塑园区生态
泉州将打造“园区产业链小脑”数字平台,按实际投入20%给予最高100万元补贴,推动产能、用工、用能等数据互联互通。同步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对建设“光储充检”设施的园区,新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企业,按省级政策给予一次性奖励;新获评省级绿色工厂的企业,由市级节能专项资金给予一次性奖励。
用地效益提升计划开创性提出“零地增容”政策,允许超额完成税收强度的企业突破原有容积率限制。鼓励企业围绕县域重点产业链,利用现有低效工业用地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定制化厂房。对于低效用地处置,各县区需制定专项方案,优先解决园区历史遗留问题。
全周期服务创新 培育产业新生态
推动园区与县域重点产业链深度融合,以园聚链,每年打造不超过10个“产业园就是产业链”标杆园区,授予“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对运营前10名的园区机构,给予10万元奖励及媒体重点推介。对市级“四个一批”园区项目开展企业单位效益评价,对单位效益评价明显的企业,授予“工业园区标杆企业”。
审批服务实现“交房即交证”突破,开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推行分段审批、靠前服务。组建“一园区一专班”服务体系,覆盖招商入驻到培优扶强的全生命周期。对组织企业抱团参展的单位,最高给予单次50万元奖励,境外商务对接活动单次最高奖励50万元。
创新平台+人才保障 夯实发展根基
中试验证平台建设获强力支持,设备购置最高补500万元。实际运行后,进行运营绩效评估,择优按中试验证平台年度服务性收入最高30%的比例给予运营主体补助,连续3年累计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工业企业购买设计服务可获30万元补助。针对高端人才,明确要求属地政府落实子女教育等配套保障。
《意见》要求,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池,建立“先行兑付+财政结算”机制,确保政策快速落地。政策有效期至2026年12月31日,同步废止原有指导文件,标志着泉州工业园区建设正式迈入“提质增效”新阶段。通过这套政策组合拳,泉州正加速构建“园区聚链、链群共生”的新型产业生态,为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探路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