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见习记者
李嘉琪
五月的福州绿意葱茏,一场关于城市文明的深度体验正在上演。在第三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期间,福州市城管委于5月20日启动“分类第一线”设施体验开放日活动,开放福州市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分类收集转运设施、两网融合网点、分类科普场馆等26处垃圾分类设施场所。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年学生与居民群众化身垃圾分类“体验官”,共同探寻垃圾从源头到终端的蜕变之旅。
沉浸式探馆:分类知识“活”起来
20日上午,30余名市民走进鼓楼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宣教中心。这座占地215平方米的现代化展馆自今年1月投用以来,已成为市民解锁垃圾分类知识的“新课堂”。展馆内,分类处理流程展示区用趣味墙绘解答“垃圾最后去了哪里”的疑惑,而互动体验区则通过垃圾分类竞赛游戏考验着参观者的知识储备。
福建师范大学学生黎嘉豪感慨道:“以往对垃圾分类的认知非常零碎模糊,这次在宣教基地系统化学习了很多垃圾分类知识,也实实在在感受到垃圾分类的成果。”
与宣教中心的“知识风暴”不同,乌山西城市管理综合体则展现了垃圾分类的“硬核科技”。这座省内首座园林式地下垃圾转运站,日转运垃圾量可达100吨,实现了无污染、无异味、高绿化。跟随讲解员脚步,参与者们透过玻璃幕墙,目睹了垃圾收运车卸料、压缩的全流程,竟未嗅到异味,颠覆了对垃圾站的传统印象。
全城联动:26个体验点解锁环保新地图
沉浸式探馆的场景正在榕城多点绽放。作为全国垃圾分类志愿先锋城市,此次开放日,福州各区县同步开放共26个分类设施体验点。在红庙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志愿者了解福州生态文明建设光辉历程,参观垃圾分类知识公园,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在马尾再生资源分拣中心,3条智能化分拣产线实现可回收物自动化分拣、打包和转运;在福清市龙江街道核电小区核电精品屋,误时投放设备可解决居民6—9点后投放垃圾困难的问题……
此次开放日活动依托垃圾分类宣教基地,面向多个群体开展了场景式、沉浸式、互动式的环保科普活动,通过“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为构建“人人参与、家家行动”的环保格局注入新动能。福州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宣传周为契机,将垃圾分类宣传延伸到全年365天,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机制,推动垃圾分类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全方位推进福州市垃圾工作高质量提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