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刘薇 杨江参 林良标
通讯员 王文光 庄凌龙 张金坛 文/图
“张警官,非常感谢您救了我们的儿子,您是我们家一辈子的恩人!”5月21日上午,在晋江市公安局刑侦大队会议室,邱先生一家三口将一面锦旗郑重地送到民警张晓彬手中。
就在半个多月前,21岁大学生小邱在操场跑步时突发晕厥、心脏骤停,张晓彬紧急为其实施心肺复苏,并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抢救。所幸救治及时,小邱转危为安。
海都记者了解到,近3年来,泉州市大力实施“‘救’在身边”专项行动,全市累计培训红十字救护员12.38万人次,实现公共场所配置AED1223台,覆盖泉州各县市区体育场馆、学校、公园、小区等人员密集地。
【事件回顾】 “‘时间就是生命’,那一刻真的具象化了”
“当时根本来不及多想,只想着必须尽全力救人。”21日,晋江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张晓彬向记者回忆了当时的惊险时刻。
事情发生在4月24日晚7时许。当时,张晓彬正在晋江一操场跑步锻炼,突然,身后也在跑步的一名男生晕倒在地,等他发现赶过去时,周边已经围了好些人,但大家都不知如何是好。他赶紧跪地查看,发现男生叫也不应,已经没了呼吸,他立刻为男生实施心肺复苏,身边的人也拨打了120。
“很巧,我3月份刚参加完局里组织的全警应急救护培训班,并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正是这次培训,让我有了救人的信心。”张晓彬庆幸道,因为是第一次碰上这种情况,刚开始他还有点慌乱,但很快稳住自己,为男生持续地反复按压。终于,男生有了一点呼吸,但仍不正常,他赶紧又让旁边的同学帮忙取来附近的AED,通过AED电除颤,最终成功让男生恢复了自主心跳呼吸。此时120赶到,将男生转送至晋江市医院进一步治疗。
“‘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在那一刻真的具象化了。”张晓彬感慨。
获救男生叫小邱,就读于晋江一所学校。经过及时救治与一段时间的调理,如今康复出院,即将返校。面对眼前的恩人,小邱的父母紧紧地握住了张晓彬的双手,表达谢意。
据了解,晋江市公安局有2773人取得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员证”,在各派出所及重点局属单位采购配备了37台AED。张晓彬英勇救人也获通报表扬。
【记者走访】 “福建AED地图”搜一搜 可找到泉州“救命神器”
不止张晓彬这一起救人事件。记者了解到,4月2日,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卫生所医生陈向真通过心肺复苏并使用AED,成功把呼吸心跳骤停的村民徐先生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更早之前,去年12月8日,晋江市看守所张强东用AED抢救倒地男子……接二连三使用AED救人成功事件,又一次引发公众对急救“神器”AED及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关注。
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而AED作为一种便携式的、可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被誉为“救命神器”。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如何找到身边的AED呢?据悉,市民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搜索“福建AED地图”,找到离自己最近的AED,及时施救。那么,通过“福建AED地图”寻找AED是否方便?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
昨日下午,记者登录“福建AED地图”小程序,先走访人流较为密集的泉州市体育中心,按地图提示,体育馆边上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设置了一台AED,根据地图指引,记者很快找到设于馆内门口处的AED。
接下来,在泉州人流量较大的芳草园、中闽百汇商场、津淮街中信银行、泉秀街民心药店,以及几个居住小区,记者均能按地图导航找到AED。该小程序后台管理人员告诉记者,通过该平台可及时跟踪了解全市AED使用情况、电池及电极片使用期限等数据。每次救援后,工程师会第一时间上门维护设备,更换耗材。
走访中,记者还获悉,5月20日起,由泉州市红十字现场救护培训中心捐赠的18台AED,将陆续投放到古城“小白”电瓶车和公交首末站(部分在工业园区),变身流动的“生命急救站”。这批新投放的AED也将纳入系统管理。
□小贴士
如何抢救心脏骤停患者
判断患者是否出现意识丧失,如呼唤无回应、胸腹部无起伏的呼吸运动、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即可判定为心跳骤停。
进行心肺复苏(成人),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胸骨中点,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为胸廓的5~6cm。
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通常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以30∶2的比例进行。
AED如何正确操作
开启AED,按照语音提示或说明书的指导进行操作。
贴上电极片,确保电极片与患者的皮肤紧密接触。
AED会自动分析患者的心律,在分析过程中,请确保没有旁人与患者接触。
如果AED建议进行除颤,确保所有人都远离患者,然后按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
AED使用前,应确保患者胸前皮肤干燥、清洁。使用后,不要立即关机或取下电极片,应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患者恢复心跳和自主呼吸或急救人员到达。
□短评
“救”在身边需要更多接力者
时间就是生命。心肺复苏并使用AED,泉州又救回一名心脏骤停者。这场生命的奇迹背后,是民警教科书式的急救反应,是AED设备的及时介入,更是这座城市对生命保障体系的持续投入。
让人更欣喜的是,泉州在“小白”电瓶车上布设AED,让“黄金四分钟”急救圈从固定场所走向流动空间,意味着更多突发情况将获得急救保障。但设备布设只是起点,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在每个危急时刻,都有经过培训的“第一响应人”。
“救”在身边,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这既需要AED像消防栓一样成为公共空间标配,更需要全民急救技能的培训普及。当外卖员能操作AED、广场舞大妈懂心肺复苏时,我们的城市才能真正织就生命守护网。
期待更多的力量加入到这场守护生命的马拉松之中,让每台AED都不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随时能被唤醒的生命之光。(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