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他专注闽南话研究数十载

安溪75岁退休教师编撰的《闽南话俗音字》正式出版,让闽南乡音的传承从“口耳相传”到“文脉永续”

林建达老师为记者讲解《闽南话俗音字》

N海都记者 陈丹萍 通讯员 吴圣超 文/图

“闽南话区域广,各地语音存在着差异,一些方言用字不一样,有的因音取字,有的因义取字,有的另造,我一直想为规范闽南方言用字做一些努力。”近日,安溪退休教师林建达历经十几载心血编撰的《闽南话俗音字》正式出版。这本收录3000余个方言字、2000余条熟语的书籍,为破解闽南方言“有音无字”的传承困境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6月23日,海都记者来到安溪官桥镇林建达老师家中看到,简陋的卧室中摆放着两台电脑,地上和架子上堆满书籍和资料,这里也是林建达老师每天创作的地方。2011年,从事语文高中教学三十多年的他从学校退休后,就专注于闽南话俗音字的研究。

研究闽南方言如何引入语文教学

75岁的林建达老师告诉记者,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他现在每天都还保持写作的习惯,比如即兴创作古诗词,目前也正在研究闽南方言音韵,希望也可以编撰成册,有更多的年轻人研究闽南方言。

林建达介绍,闽南方言是汉语的一个分支,词汇对应大体整齐,语音对应也大体一致,普通话是多音字,闽南话里一般也是多音。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针对闽南方言与普通话多音字的对应关系撰写论文,发表在《泉州方言》上。

在几十年教学工作中,林建达长期担任高三语文教学任务,他深刻体会到将闽南方言运用到语文教学,尤其是古汉语教学中的显著作用。无论是现代汉语语音和语法、古汉语语法和字词,还是作文教学中的遣词造句,闽南方言都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基于此,他将教学经验整理成《闽南方言与语文教学》一书,于2004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为规范闽南方言用字撰写书籍

然而,闽南话中存在不少有音无字的词语,人们用同音字、近音字甚至自造的方言字来书写,导致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写法,令人困惑。如“玩”在闽南方言里叫“titto”,民间就有“佚陀”“迌”“七桃”等多种写法。

退休后,为了规范闽南方言用字,林建达凭借数十年的积累,着手编写《闽南话俗音字》。他告诉记者,调查时尽量选择年岁较大、长期生活在本地、受外来语音影响小的居民,力求保留语音的原始风貌。他口袋里总是装着小本子和笔,随时收集方言资料,无论是阅读书本时看到相关内容,还是走到哪里听到有意思的方言,都会及时记录并归类整理。

这本《闽南话俗音字》有三大突破性创举。一是古字新用,通过训诂考据为2000余俗音字确立正字,如“泅”(游泳)溯源《诗经·邶风》,“厝”(家)见载《说文解字》,让方言用字有典可循;二是科学造字,对无本字的音节,严格遵循“形音义三位一体”原则创制新字,既保留汉字美学特征,又符合现代语言学规范;三是抢救濒危音,收录“禾悤”(稻秆成束)等行将消亡的白读音,为农业文明留下活态语料,让“稻子收割后zang草”的农耕记忆跃然纸上。

此外,这本书突破传统方言字典“重音轻义”局限,运用“音-形-义-用”四维体系,每个词条均包含方言拼音、本字考据、例句示范及文化注解。《闽南话俗音字》的出版,让闽南乡音的传承从“口耳相传”到“文脉永续”。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