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年纪大了浑身没劲?小心被“肌少症”盯上

肌少症的危害不容小觑,其中跌倒就会比同龄人增加3倍

很多老年人上了年纪后,常感觉身体大不如前:走路喘粗气、拎东西手抖、拧瓶盖费劲,甚至容易摔跤。80多岁的胡奶奶就因肺炎住院十几天后,回到家里感到全身疲乏,站立、行走困难,终日卧床。到医院检查,才知道是“老年肌少症”在作祟。

其实,肌少症在老年群体中十分常见,而且危害不小。

走路变慢、站立不稳,是肌肉“被偷”信号

肌少症俗称“肌肉减少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随着年龄增长,肌肉会逐渐退化,具体表现为:走路变慢、站立不稳、提重物困难、容易跌倒,还可能伴随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浑身乏力等。

年龄增长是肌少症的自然因素,就像机器用久会磨损,长期久坐或卧床不动,肌肉缺乏锻炼也会“生锈”萎缩。饮食蛋白质摄入不足,身体没“材料”长肌肉,也会让肌肉流失;此外,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也会悄悄“偷走”肌肉养分。

增加跌倒风险,肌少症的危害不容小觑

当肌肉持续流失,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会受到多方面影响。

首先是跌倒风险显著增加。肌肉力量不足会导致身体平衡能力变差,数据显示肌少症患者跌倒概率比同龄人高3倍以上,而跌倒引发的髋部骨折尤为危险,约半数患者会因此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其次,肌肉萎缩会直接影响心肺功能,导致老人爬楼梯时容易气喘吁吁,活动后心慌气短,甚至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再者,肌肉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其流失会导致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免疫力随之减弱,使得老人更易感染肺炎、流感等疾病。

长期肌少症,会让老人从“走不动路”逐渐发展到“无法下床”,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丧失,还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预防肌少症,记住两个“黄金秘诀”

肌少症如温水煮青蛙,预防需趁早:一是“吃好饭”,不挑食、不节食,蛋白质、蔬菜、主食合理搭配;二是“动起来”,别久坐看电视,每天出门遛弯、做简单锻炼。

饮食上,老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摄入1.0~1.2克蛋白质(如60公斤老人每天吃60~72克)。可多吃鱼虾、瘦肉、蛋奶和豆制品等优质蛋白,鸡蛋、牛奶每天不能少。

运动方面,抗阻运动能长肌肉,如举小哑铃、靠墙深蹲、拉弹力绳,每次15~20分钟,每周3次;有氧运动强心肺,快走、慢跑、游泳每天30分钟,微微出汗即可;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可兼顾平衡训练,预防跌倒。当然,老年人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还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证一定的睡眠;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按时服药,控制好指标,避免肌肉受影响。

□延伸阅读

两种方法自测肌少症

一、量小腿围:用软尺测量小腿最粗处。若男性小腿围小于34厘米、女性小于33厘米,需提高警惕。没有软尺时,可用双手食指和拇指围成圈,套在小腿最粗处,若手指圈刚好围住或有富余,可能存在肌少症。

二、问卷自测:回答以下4个问题并结合过去1年跌倒次数算总分:

1.搬4.5公斤重物是否困难?(没难度0分,有点难1分,搬不动2分)

2.穿过房间是否费劲?(轻松走0分,走得慢1分,需帮忙或走不了2分)

3.从椅子上站起来是否容易?(一下站起0分,需撑椅子1分,站不起来2分)

4.爬10级台阶是否吃力?(轻松爬0分,爬得慢1分,爬不上去2分)

再加上跌倒次数:没摔过0分,摔1~3次1分,摔4次及以上2分。若总分≥4分,建议尽快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本文由福建省老年医院许进、林昭敏撰稿)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