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讯(见习记者 何丹莹/文 受访者供图) 毕业典礼的喜悦还没褪去,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黄平,就已经用一场特殊的“生命接力”践行了医学生的誓言。7月1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采集室内,她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这份珍贵的“生命种子”启程奔赴广西,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点亮重生的曙光。
选择医学道路,源于黄平内心对救死扶伤的向往,学医后,她更坚定了这份信念。2022年,黄平在参加校园的一次献血活动时,从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中华骨髓库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信息。“我觉得这是件有意义的事。”于是,她当场填写了志愿捐献登记表,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2025年3月,黄平接到福州市红十字会的通知,她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初配与一名患者成功匹配。这个消息让她既感到意外之喜,也感受到了巨大的责任。“我清楚配型成功非常不容易,这意味着我的决定可能直接影响到那位患者的生存机会。”经过慎重考虑,她决定履行捐献承诺,并将决定告知了家人。
然而,家人出于对她健康的担忧,起初并不支持。黄平理解家人的顾虑:“他们不是学医的,担心会有损健康。”面对这种情况,黄平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耐心地向家人解释现代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原理和安全性。“我告诉他们,能配型成功极其难得,这可能是那位患者唯一的希望了。”最终,黄平的专业解释和对挽救生命的坚持,打消了家人的疑虑。6月10日,体检合格的消息让黄平彻底安心。
7月1日,看着采集袋中自己的造血干细胞,黄平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希望它能帮助那位广西的患者恢复健康”。她更想强调的是:“非亲缘配型成功的概率很低。只有更多健康适龄的人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才能给血液病患者带来更多生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