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很多人在享受空调带来的丝丝清凉时,都会发出这样一个疑问:没有空调,古人如何度过炎炎夏日?
其实,千百年前的古人,很早就在建筑设计中巧妙运用自然之力,构建出既实用又富有诗意的避暑空间。回望这些古建筑与消暑方式,不仅能感受古人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智慧,还能领略中华文明的文化魅力。
唐玄宗的“空调房”
不是一般的凉爽
古人营建房屋讲究“择地而栖”,依山可挡风遮阳,傍水能调节湿度、降低气温。从秦汉至明清,古人选址避暑的观念不断演化,却始终遵循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原则。
我国古代地理书籍《三辅黄图》记载了汉代未央宫内专为避暑而设的清凉殿。其选址在水源附近,可借水汽生凉意。
唐朝还发明了著名的含凉殿,含凉殿内外设置了许多水车,流水冲击扇叶转动,冰凉的水汽和冷风被送入殿内,堪称那个时代的“中央空调”。据《唐语林》记载,唐玄宗所造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以至于来此议事的谏官陈知节竟“体生寒慄,再三请起方许”。皇上问后方知是室内清凉阴冷所致,赶紧让人送上绫纱披上。
清朝的“水木明瑟”殿就有扇车的明确记载。能工巧匠们在圆明园的“水木明瑟”殿制造了一种像水车一样的风扇,称为“水激扇车”,借用水能推动一个轮子的扇叶,给室内扇风,这就是机械风扇了。
一些古代园林中还会建“自雨亭”,将井水或泉水蓄于亭顶,天热时开启机关,水如细雨洒下,带来阵阵凉意。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中描绘过自雨亭,亭子傍水而建,利用水车等机械将水引到屋顶,水沿屋檐落下形成水帘,凉水上下循环,带走蒸腾暑气,降暑的同时形成独特的景观。
善用材料 巧妙通风
东汉李尤《堂铭》有载:“因邑制宅,爰兴殿堂。夏屋渠渠,高敞清凉。”早在汉代,人们便有意识地通过建筑的高度与空间的开阔性,来实现夏季降温的效果。五代十国时,花蕊夫人所处之境令人神往:“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大文豪苏轼这首词《洞仙歌·冰肌玉骨》为追忆之作,描述了以下情景:将卧榻设于临水高殿之中,清风穿堂而过,暗香随之流转。人们因巧妙的空间布局与自然通风系统而倍感凉意。
除了空间布局外,建筑材料的选择也直接影响人们居住的体验。石材坚硬厚重,吸热慢、散热缓,常用于铺设地面或制作床榻;竹子材质轻盈通透,被制成席、枕、扇等物品,便于通风散热。
同时,古人还善于利用天井、冷巷、穿堂等设计,增强空气流通。例如,南方民居多设天井,四面围合,顶部敞开,利于空气上下流动;门窗设计成对开,形成风道,也可增强通风效果。
宋代邵雍《天宫小阁纳凉》有言:“小阁于吾有大功,清凉冠绝洛城中。”小阁虽小,但因通风良好而倍感清凉。科学合理的物理构造,提升了人们在夏日的居住舒适度。
储冰有“黑科技”
盛夏时节,用冰块给房间降温,也是古人常用的手段。不过,在夏天能用得起冰块的,可不是普通人家。
古代制冰是利用自然条件,一般在冬天从冰封的河中取出冰块,保藏在冰窖或者冰室内,或者把河水引入河边的冰窖,使其结冰。早在周代,我国就已经有了冰窖。据《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就是冰窖,又称冰库、凌室、冰室等,而凌人就是为周天子掌管冰室的人员。
但是,当时生产力极度落后,除了王室,不是所有人都有财力物力去凿河取冰的。因此,周王室将冰块当成非常贵重之物,赏赐给身边人,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其出之也,朝之禄位,宾食丧祭,于是乎用之……”
三国时,曹操造有三台:铜雀台、冰井台、金虎台。铜雀台最为有名,唐代杜牧在《赤壁》中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名句。冰井台则是专门藏冰的。据东晋陆翙(huì)《邺中记》记载,冰井台一共有三座冰室,每座冰室都有多个冰井。冰井的形状和水井类似,是利用地下温度来储存冰块,下方设置有专门的排水装置。冰井深15丈,冬季将大量的冰块储存于内,随后密封,到了夏天冰块的损失率也不会过高。据说冰井台就像一个大冷库,夏天时有凉气从井里冒出。
古人使用冰块时,有专门的设备。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个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该物是古人用来冰酒的,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其原理是在尊缶内装酒,鉴、缶壁之间的空间放置冰块,使缶中的酒降温。清代则有了柏木“冰箱”,箱内设一层格屉。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在格屉下放置冰块,将食品置于屉板之上,而箱内四壁用铅皮包镶,可以隔绝外面的热气进入箱内,利于冰块保持低温,对箱内储藏的食品起到冷冻保鲜的作用。
室内挖口深井
坐井上乘凉
除了用冰块降温,对房屋内外进行改造也是一个避暑的好办法。古人有的搭建凉棚,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建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不让阳光直射墙壁。有的则是挖地下室,因为地下浅层的温度相对恒定。从先秦开始,古人便流行挖出“窟室”,也就是洞穴一样的地下室。明清时有“凉井”,就是在室内挖一口特别深的井,上面用带孔的盖子盖好,夏天就有冷气从地下冒出来。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了室内“七井生凉”降温法:在一堂之中开七口深井,夏天坐于其上,冷气自下而升,平添清凉。
抱着“竹夫人”
扇着“AI扇子”
炎炎夏夜,无心睡眠,没空调的话怎样才能睡个好觉呢?宋代的张耒(lěi)在诗中写道:“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枕一方瓷枕,睡一床竹席,置一张凉榻,抱一个竹夫人,足以消暑去燥,得一夜安眠。
古时候中医认为:“圣人寒头暖足”,也就是说夏季可以给头部做适当的降温,所以古人不遗余力地制作各种凉枕。
那么,夏天睡哪种枕最舒适?北宋宰相王安石有一套自己的“选枕度夏经验谈”,他最中意的度夏瓷枕,是瓷枕中造型最为朴素的四面束腰大方枕,“夏日昼睡,方枕为佳”。他经常向别人推荐这种方枕,因为这种枕头枕热一面后,可以翻过来枕其他凉的面,别的枕头却只有一面可以用。这个秘方后来被南宋诗人杨万里学到手,他在诗中写:“竹床移遍两头冷,瓦枕翻来四面凉”(瓦枕就是瓷枕的代称)。
除了瓷枕,古人还会抱着“竹夫人”睡觉。北宋大文豪苏轼曾在诗里写道:“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
古人夜夜相拥的“竹夫人”是什么?这种由竹篾编成的篓子,中间镂空,可抱怀,可搁脚,堪称“便携式小空调”。炎夏盛暑,抱着它睡觉,想必纳凉效果杠杠的!
扇子,古人消暑常用,但AI扇子你见过吗?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款清代机械象牙雕扇扇人,像是一个可以扇风的“小机器人”。这款机械象牙雕扇扇人,由发条带动工作,不用动手就能享受清爽凉风,既不费人,也不费电。
何以消烦暑
心静自然凉
古代许多文人雅士还崇尚“心静自然凉”的生活态度,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夏夜追凉》中说:“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竹林深处自有凉意,非因风起,而是草木自然所生之气,体现了植物绿化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销暑》中写道:“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简洁的庭院、开阔的视野,配合藤蔓攀墙、荷香满池,自然形成一个天然凉居。这种朴素又优雅的生活方式,正是古人以景养心、以境怡情的生动写照。
(海南日报 北京晚报 国家人文历史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