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高考志愿填报季,在研读分数线与招生简章之余,你了解过那些五花八门的校徽吗?
校徽是学校的象征徽记,镌刻其名,彰显其魂,承载着传递学校特质、留存精神印记、展现校园底蕴等多重使命。校徽可不是简单的“门面担当”,它们或借力篆刻古朴的风骨,或运用几何的现代笔触,将一座学府的历史积淀、治学理念与人文精神,精妙地浓缩于方寸图案之中。
细看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与符号,你会发现每所高校的校徽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故事。
这些校徽把汉字写出了花
北京大学的校徽由鲁迅先生的设计稿丰富和发展而来,中心“北大”二字饱含篆刻风韵,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标志形似瓦当,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标志中间部分用阴文,体现了兼容并蓄、饱满深厚的内涵;外圈简洁明了,展现了广博开放、常为新的姿态。作为中国高校首个将书法引入校徽设计的典范,这一朴素而富有张力的图案,不仅线条古拙、意蕴深远,更成为一代又一代北大学子追求卓越的精神脊梁。
清华大学校徽源自1916年兵操训练的军旗,1934年正式定型为三同心圆图案:外覆齿轮边,外环印中英文校名,中环书篆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心为五星徽样。三圈边缘环绕绳纹,寓意坚韧与规矩。
每逢盘点别具一格的校徽,中国人民大学总能因那三个并列的小“人”脱颖而出。源于抗战时期陕北公学的办学初心,人大以“人民性”为核心,将篆书“人”字化作简洁的火柴人,既富中国文化韵味,又耐人寻味:三者分别象征“人民的大学”“以人为本”“以人文为主”,隐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成众”的深意。
钟、鼎等图腾,为何常见于校徽
西南大学的校徽,你能看得出上面写了什么字吗?原来,西南大学的校徽巧妙组合了“西南大学”四字,构成一口象形大钟图案。
青岛理工大学校徽则以古朴大气的四羊方尊鼎为蓝本。
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教育弘道与薪火相传。而鼎则寓意“扛鼎”之学术担当、“鼎立”之稳健发展、“问鼎”之勇攀高峰与“鼎新”之创新精神。
所以,象征意义深厚的钟、鼎等图腾常见于高校校徽,如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校徽中的钟元素,北京科技大学等学校校徽中的鼎纹。
这些校徽刻画着山水与万物
东北大学校徽上铭刻着“白山黑水”图案——这是东北地区的代称,白山指长白山,黑水指黑龙江,“东北大学”校名则是由兼任过校长的张学良于1992年题写的。
山东大学的校徽上也画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用“山”“大”两字,巧妙勾勒出山海画面:上半部分的“山”像极了巍峨的泰山,下半部分的“大”字中那一横像云腰,两旁的笔画则化成黄海的波纹。海浪里的小塔像灯塔,象征学校为学子指路。
若是盘点“最难临摹的校徽”,南昌大学校徽必定上榜。校徽中央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樟树,每一片叶子的形状大小都迥然不同。樟树既是江西省树,也是南昌大学校树,象征学科脉络与“百年树人”的根基与生命力。蓝色圆环宛如青花瓷盘,又巧妙地呼应了江西陶瓷文化。
这些校徽构成一座微型动物园
2021年,成都理工大学发布新版校徽,最抢眼的是昂首挺拔的恐龙——它取自校博物馆的马门溪龙化石标本,象征“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精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校徽竟然是一只骆驼:它承载丝绸之路贸易精神,象征顶风冒雪、联通中西的使命。仔细看,驼峰化作蜿蜒的长城,点明首都北京。
其实,在国内高校的校徽中,动物形象频频登场,种类繁多,都能构成一座微型动物园了。其中,飞禽题材尤为流行,如北京理工大学的和平鸽、浙江大学的求是鹰、吉林大学的天鹅、上海大学的小海鸥、广西大学的小凤凰、黑龙江大学的龙。
蛇在大学校徽上也时常出现,不过大多是医科大学,比如天津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
这些医科院校之所以纷纷在校徽中运用缠绕之蛇,正是源自古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蛇杖,它象征卓越医术与公正医德,如今已成为全球通行的医疗标志。
这些校徽藏着一座老建筑
大学里那些承载校史与文化的古老建筑,也常被提炼入校徽。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建成于1935年,坐落于狮子山顶,是武汉大学的至高点,俯瞰樱顶与老斋舍。建筑外观仿中国宫殿,庄严肃穆。2013年建校120周年时,老图书馆转型为校史馆与报告厅,虽不再作为图书馆,却早已深植师生心中,其造型也成为武汉大学校徽的主体图案。
走进兰州大学校园,积石堂这座巍峨的图书馆便如大学的“心脏”激荡着学子们的脚步。它最早可追溯到1909年,1946年改建为二层馆舍并冠以“大禹导河积石”之名——《山海经》称积石山为黄河之源,借此警示师生“饮水思源”。它不仅见证了兰大的百年荣光,也化为校徽主体,象征学院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向上腾飞的鲲鹏之志。
我们还可以在诸多大学校徽中找到各个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如中山大学将大钟楼与中式园林洞帘巧妙结合,四川大学将“凤钟楼”作为图像标志……
与综合类高校相比,专业院校的校徽则更直观地凸显其学科特点。
政法类高校常以天平象征公平,如中国政法大学;地质院校则把地质锤、指南针和经纬线等元素融入校徽,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即典型;航空航天院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徽标上往往带有飞机或火箭造型;陶瓷院校如景德镇陶瓷大学则以瓷瓶为标志;上海交通大学等的校徽上都有铁砧、铁锤、齿轮、链条元素。
闽韵校徽
方寸间的八闽学脉
厦门大学校徽图案是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确定和沿用的,盾形上的三颗五角星图案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三才”,盾形中心的城及城门图案象征着广纳贤才、开放办学,绶带上的“止于至善”四字为建校初期校训。
福州大学校徽以“福”字为主体,“福”字上面设计了个学位帽,宛如一位温文尔雅的饱学之士。
福建师范大学校徽的主体图形,为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校、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的外观建筑总体造型,“1907”代表前身校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的建校时间。
各校徽既“名副其实”,又彰显专业精神。这些校徽不仅是大学的视觉标识,更是精神与历史基因的浓缩,方寸之间承载着学府的尊严、时代的印记与文化的共鸣。
(综合国家人文历史及各高校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