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近日,泉州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共135人上榜,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游艺与杂技等各类项目。其中,泉州金苍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心治以金苍绣为媒,让传统技艺在创新中重生,让非遗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她曾将金苍绣的华彩注入“雪容融”等作品,以传统技艺重构网红IP,让古老绣艺“破圈”,走进年轻群体视野。
7月15日,记者走进泉州工艺美术厂吴心治的工作室,探访她与金苍绣的故事。
17岁开始学艺 已坚守40余载
走进吴心治的工作室,她正埋头为客户绣制一张桌围,只见她捏着一根绣花针,捻起一缕丝线,将绣花针缓缓刺入绣布,一次次进针、出针,绣布上的宝相花逐渐绽放开来,两边则绣有八仙所持法宝,寓意“吉泰民安”。
吴心治今年58岁,坚守金苍绣技艺已四十余载。17岁初中毕业时,吴心治便与金苍绣开始结缘,当时她进入满堂红公社企业开办的一家工艺公司,从最基础的手艺学起。那段当学徒的时光,吴心治每天要对着图谱苦练“荔枝跳”“菠萝凸”等独门针法,常常为了练稳“盘金”技法,手指头扎出许多伤口。
靠着这份坚持与勤奋,吴心治很快将技法烂熟于心。学有所成的她,进入晋江荣利发工艺礼品公司,从普通绣娘成长为技术管理组长,设计图案、打样等技术环节,均能独当一面,这一干就是20年。之后,为了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吴心治只好离职,在家接订单制作绣品,她也因此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创作和参展。
在多所小学开设课堂 培养一批“小小传承人”
2017年,在一次参展中,泉州印记闽南团队看到吴心治的作品后,向她发出邀请,联合创办“印记闽南金苍绣坊”。
这对于当时的吴心治来说,是个挑战。“我已经呆在家很多年,这是一个面向公众的平台,很担心自己不行,但我愿意试试。”吴心治说。工作室就设在鲤城老巷深处,吴心治每日就坐在工作台前,一针一线地上下穿梭。每当拿起针线,她总能感受到一种安静和满足。
2021年,她以《金苍绣·燕尾脊》斩获“争艳杯”金奖,作品融合泉州古厝“燕尾脊”意象,用37种立体针法堆叠出飞檐翘角的灵动,演绎出金苍绣的独特技艺。
她的《金苍绣·滴水神兽》以闽南古厝“滴水兽”为创作灵感,创新运用了光影透视技法,现藏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而她本人也成为泉州非遗文化的“代言人”,多次受邀为国际友人展示金苍绣技艺,用银针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不仅如此,近年来,她还走进鲤城区实验小学、泉州市温陵实验幼儿园开设金苍绣坊课堂,向学生传授刺绣技艺,培养出一批金苍绣“小小传承人”。为了让非遗刺绣走进孩子心里,吴心治动足了脑筋:迷你绣绷根据孩子手掌弧度改良设计;传统纹样变身色彩亮丽的卡通图案,刺桐花的婀娜、小渔船的悠然,都成了趣味课堂的一部分。孩子们在她指导下飞针走线,每一次落针都是与古老技艺的一场穿越时空的交流。
金苍绣演绎“雪容融” 刺桐花变身国潮胸针
而在创新上,近年来,吴心治创作的金苍绣版 “四兔开台”“雪容融”等作品,更以传统技艺重构网红IP,让古老绣法走进年轻群体视野。
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火爆全国,吴心治突发奇想以金苍绣勾勒吉祥物轮廓,搭配闽南特有的“打籽绣”表现绒毛质感,作品在社交媒体上引发“非遗年轻化”热议。
作为泉州文化符号的刺桐花,在吴心治的银针下化作灵动的文创。她研发的刺桐花作品、胸针系列,将金苍绣与泉州市市花深度融合,以刺桐花为纹样,运用三叠线、龙鳞迭等针法勾勒花瓣层次,融入珠绣、贴布绣等手法,让传统工艺与现代家居美学无缝衔接,成为泉州古城文化体验的热门伴手礼。
她先后开发茶席、扇子、书签等30余款文创产品,将金苍绣的富丽堂皇转化为日常美学。“传统不是枷锁,而是灵感的源泉。”谈及创新,吴心治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