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今日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80年前的震天欢呼:我们胜利了!

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八闽大地沸腾雀跃;80年后,海都记者通过当年的报纸、亲历者的口述等,带您一起重温欣喜若狂的胜利时刻

福州人民举行抗战胜利游行活动

建瓯人民举行盛大欢庆活动

当时的《南方日报》《泉州日报》《永春日报》等刊载的抗战胜利消息

在永安吉山村,“抗战到底”的标语一直保存至今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周德庆

80年前,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开,全中国都在为这个伟大的胜利欢呼庆祝。八闽大地也立即沸腾了,鞭炮锣鼓声响彻云霄,街上塞满了狂欢的人群,喜极而泣的人们争传佳音,欢呼之声彻夜不绝。

“我们胜利了!”经过14年艰苦又漫长的抗战,这一切是何等的来之不易。记者从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官方微信公号了解到,抗战期间,日本侵略造成福建伤亡11716人,灾难民470万人,福建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当胜利的消息传来,人民怎能不为之狂喜欢呼!为民族胜利而欢呼!为民族光明的未来而欢呼!80年后,海都记者通过当年的报纸、亲历者的口述等,带你一起重温欣喜若狂的胜利时刻!

抬着放大的“号外”,走上街头狂欢

抗战期间,福州曾两次沦陷,遭到日机的狂轰滥炸。1945年8月15日,得知胜利消息的这一天,福州市民争先恐后地走上街头,顿时人声鼎沸,人们高呼:“日本投降了,我们胜利了!”许多人眼含激动的泪花,人们搬出锣鼓和“十音八乐”,尽情欢唱。

福建省图书馆、福建省档案馆保存了不少1945年8月至9月3日福建各地出版的报刊,记者翻阅《南方日报》《福建画报》等发黄的报纸看到,各报社把日本投降的特大重要消息,用“号外”大标题的形式赶印出来——“日本无条件投降”“全世界从此永保和平”“正义终获胜利世界大战告终”“今日是何日?今日是我们中华民族忍受了数十年的奇耻大辱……牺牲了数千万军民的宝贵生命而终于获得的伟大的抗战胜利日”。

今年84岁的“老福州”郑子端回忆,1945年5月18日,日军撤出福州后,他的父亲盘回了在南门兜世代经营的“瑞来春参行”,重新操起了祖传的中医老行当,开堂坐诊,焦急地等待着最终胜利的那一天。“当胜利的消息传开后,福州街头,商店民户争相鸣炮,父亲也买了鞭炮,在店铺门口放,大家都很高兴,全城都是鞭炮声、都是狂欢的百姓。”郑子端说,日本宣布投降后,父亲坐在铺子里,能看到很多人从药店门口欢欢喜喜地过去,“后来我从资料上看到,那时候南校场(即今天的五一广场)举办了好几天的胜利庆祝活动”。

闽南侨乡泉州,也曾遭遇过日机狂轰滥炸。在泉州市档案馆,记者从当年的《泉州日报》《永春日报》等报刊上,依旧能感受到胜利的狂喜:这一天,各报社用最快速度赶出“号外”,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街头巷尾,人声鼎沸。人们抬着大红的“喜报”和放大的“号外”沿街游行,情不自禁地唱啊、跳啊、哭啊、笑啊!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晋江侨乡特别是石狮一带广大侨属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永宁还遭遇日寇入侵的“七一六”惨案,苦不堪言。因此这一刻他们比谁都激动都高兴!此后,还出动飞机低空抛撒“喜讯”传单。晋江安海人民激动万分,特地破例举行了多年才举行一次的“白塔点灯”习俗。

我们胜利了,“终于可以回老家了”

抗战时期,闽中山城永安是福建“战时省会”,闽北古城建瓯是美国“飞虎队”的空军基地之一,闽西重镇长汀是厦门大学内迁地,也是“飞虎队”基地之一。这三座城市,都是日军重点轰炸的地方,日军每次残暴地“无差别”大轰炸后,屋毁人亡、满目疮痍,百姓饱尝战火之苦。

在永安,当人们得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时,许多“文化人”的第一个反应是立即奔向编辑部去发排特大消息。可当他们走上街头,街上已经塞满激动的狂欢的人群。许许多多背井离乡来到永安的逃亡百姓,热泪满面地喊着:“终于可以回老家了。”

闽北临时委员会旧址纪念馆的红色讲解员、今年76岁的沙无泞告诉记者,抗战期间,她的母亲一家人都在建瓯,家里的房子多次险些被日军的燃烧弹直击炸毁,“母亲曾决定举家从建瓯逃至更偏僻的山区,正当准备启程时,母亲听见了外面热烈的鞭炮声,邻居们欢欣鼓舞,‘日本人投降了!你们不用逃亡了’”。在胜利狂欢的时刻,13岁的林云熙也跟随躲藏在长乐山区的家人返回福州,“抗战胜利了,我终于得以好好念书”。

福建各地都在公共体育场召开庆祝胜利的大会,会后举行盛大游行。“在长汀,驻扎了七个月的美国‘飞虎队’和盟军派驻人员,与长汀人民共同庆祝了三天三夜,还进行了飞行表演,这盛大的场面,至今还在当地流传。”长汀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王英说。

各地摆祭台,祭奠牺牲的英烈

除了胜利的狂欢,八闽各地也在用各自的方式,祭奠为这场伟大胜利而牺牲的烈士,以及在战乱中逝世的亲人。

1945年9月2日的《永春日报》上,记录了当地庆祝胜利和祭奠亲人的场景,“为在抗战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追功荐果,在五里街,排列筵席,荤素必备,演梨园、弄傀儡数台,自晨至夜,红男绿女,拥挤通街,途为之塞”。多位永春当地文人在报上撰文庆祝,如《迎接胜利小言》和《庆祝抗战胜利》等。他们回顾、谴责日本所犯罪行,为战后地方重建予启发,献建言,振奋人心。

在福州朱紫坊,被称为“海军世家”的萨氏家族摆开了祭台,族中耆老齐聚正厅,告慰1938年牺牲于武汉会战中的中山舰舰长萨师俊——他也是中国抗战中阵亡军衔最高的海军军官。“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萨师俊的外甥刘新法说,萨师俊在金口血战中的吼声,“诸人尽可离舰就医,惟我身任舰长,职责所在,应与舰共存亡,万难离此一步”,一直在激励后辈。

欢呼雀跃的同时,重建家园也是胜利后老百姓关心的头等大事。面对百废待兴的战后局面,当时的福建省政府在报刊上发布公告,征选“体格健全、具备学术专长技能”的人才。泉州永春县也迅速开始清点各乡钱粮,修复县境公路,并将相关决议报送省里:“本县破坏公路乘此农闲时间,予以修复,以利交通案,决议通过。”(《永春日报》1945年9月2日)

此外,福建人民对一水之隔的台湾光复也是密切关注。《〈波茨坦公告〉签署,再次确定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应归还中国》《陈仪发表治台谈话》等重要时政新闻在报纸头版的重要位置刊发,期待着台湾能尽早光复。

(本版图片由福建省图书馆、福建省档案馆、泉州市档案馆等提供)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