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三伏天里的古今智慧

N新华 人民日报 农民日报 国家人文历史

“蝉从初伏噪,客向晚凉吟。”7月20日,今年“三伏”的大幕正式开启,全国多地将进入持续高温模式,2015年至2024年,连续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到了今年,这一纪录将被终结。今年“三伏”时长30天。今日,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民谚有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又说“小暑大暑,日蒸夜煮”。那么,“三伏”的日子是怎么确定的?“三伏”与“三暑”是一回事吗?把大伙儿热够呛的“三伏天”,为何却是古人的节日?

“三伏”与“三暑”是一回事吗?

三伏天按“干支纪日法”确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因每年夏至对应干支不同,入伏最早在7月11日,最晚在7月21日。

而今年三伏仅30天,是“十年一遇的最短三伏”。这与庚日周期相关:初伏、末伏固定10天,中伏若夏至到立秋间有4个庚日则为10天,共30天;有5个则为20天,共40天。统计显示,1951—2050年间,40天三伏占71年,30天占29年。

值得注意的是,入伏晚不代表热得晚,今年6—7月已有明显高温。

而在二十四节气中,有3个节气带有“暑”字:小暑、大暑和处暑,合称“三暑”。“三暑”反映的是暑热变化趋势。从小暑到大暑,暑热不断加强。

既然如此,古人为何又要设置一个“三伏”呢?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副研究员张建军表示,“暑”与“伏”的含义不同。“暑,煮也,热如煮物也。”既热又湿,是小暑和大暑节气的典型特征。小暑是我国全年降水最多的节气,开始进入“高温高湿”阶段。大暑是我国全年平均气温最高、高温日数最多的节气,“湿热交蒸”至此达到顶峰。而三伏之“伏”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说阴气伏藏;二是指人的伏藏,“隐伏避盛暑也”。

相对而言,“三暑”是客观的气象表达,对于农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而“三伏”是中国古人对于暑热的观念认知。换言之,“三暑”主要是自然时间的科学表达,“三伏”蕴含着人文时间里的生活智慧。

古人这样过三伏

怎么度过“三伏天”?对古人来说,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好好对待的事儿。

秦汉时期,“伏日”成了民间会特别庆祝的节日。西汉杨恽便在《报孙会宗书》记载了“伏日”大家伙儿奏乐唱歌、喝酒吃羊的快乐时光:“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乌乌。”

这种认真劲儿延续到了唐代,据刘恂在《岭表录异》中的表述,唐时岭南地区的民众仍然看重“伏日”,甚至将“伏日”视为和冬至、春节同样重要的地位。

不过,度“伏”也不一定都是敲敲打打,古人们也曾遵循“隐伏避盛暑”的中心思想,安心居家“躲避”暑热。汉代伏日“不干他事”,提倡民众在自己家过三伏,不要轻易去他人家打扰。

文人名士三伏趣谈

三伏天,乡村有晒伏的习俗,读书人晒什么?只有晒熟,也有人把晒书当成自己人生的一次秀,就秀出了故事。东晋名士郝隆,三伏天里,仰卧在太阳底下晒肚皮,别人问他在干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在晒腹中的诗书。”

而在高温的三伏天,晋朝的谢安偏偏爱吃“热食”,据说他尤其喜欢在“三伏天”吃热白粥,当时有客人来拜访,即使摇着扇子仍然汗流浃背,反观谢安,却是端着一碗“热白粥”吃得津津有味,似乎压根儿不觉得热。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