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3版:今日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暑期网络冲浪 别碰这些“福利”

骗子打着“游戏福利”“追星抽奖”的幌子,把“黑手”伸向未成年人;福州警方与心理老师支招,教家长如何为孩子筑牢暑期“防骗墙”

N海都见习记者 何丹莹 记者 吴臻

暑期里,不少孩子捧着手机上网的时间变长,这也让骗子们瞅准了机会,打着“游戏福利”“追星抽奖”的幌子,把“黑手”伸向了未成年人。近日,福州家长林女士想起女儿差点卷入的网络诈骗,至今仍心有余悸。对此,警方和心理老师支招,教家长们如何给孩子筑牢“防骗墙”。

案例

开心“领皮肤”

却被恐吓转“解冻金”

“妈妈,游戏里说能免费领限定皮肤!”10岁的女儿兴奋地向林女士报告这个“好消息”,林女士起初并未在意。然而没过多久,她就发现女儿躲在房间里,脸色煞白,对着手机瑟瑟发抖。

原来,女儿点击了“领皮肤”的链接后,按照指引添加了一个自称“客服”的人。对方劈头盖脸就是一句质问:“你还是未成年人啊?你这操作把我们公司账户冻住了,6万块!”突如其来的“巨额债务”让孩子瞬间蒙了。紧接着,“客服”发出严厉的威胁:“必须马上转6万解冻金,不然我们就联系当地警方抓你爸妈去起诉立案!你乖乖配合,就没事。”更令林女士后怕的是,骗子还诱导孩子下载了快手APP,声称“有工作人员教你解除”,并特别强调“得找个安静没人的地方后,电话教学解除方法”,企图隔绝孩子与外界的联系。

“孩子的表现太异常了,我才觉得有问题。”惊觉是诈骗的林女士立刻让女儿拉黑了对方,“现在想起来,要是我晚一步,后果真不敢想。”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查阅发现,近期不少家长发帖称孩子遭遇了几乎一模一样的“话术”陷阱。

专家说法

沟通教育上要“对症下药”

“为何假期孩子更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福州八中心理教师谢维兴分析指出,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孩子年纪小,社会经验匮乏,反诈意识普遍薄弱,面对“限量”“免费”等极具诱惑性的字眼容易心动,对层出不穷的诈骗套路辨识能力低,警惕性不足;另一方面,暑期孩子上网时间显著延长,接触诈骗信息和陷阱的机会自然大增。

此外,不少孩子被骗后往往会选择隐瞒家长。“有的孩子是害怕被责骂,有的觉得‘金额不大自己能扛过去’,还有的担心一旦说出来,父母就会彻底禁止上网或者实行其他惩罚。”谢维兴强调,此时家长的态度尤为关键,“发现钱款损失,家长首先要控制情绪,不要急于发火,要向孩子明确传递‘解决问题优先,不会因此惩罚你’的信号,这样才能鼓励孩子放下顾虑,说出被骗的详细经过。”

谢维兴建议家长在沟通教育上要“对症下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利用动画片、真实案例故事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他们初步识别风险;而对于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则需要把诈骗的逻辑和严重后果讲深讲透,强调“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提升他们的理性判断能力。同时,家长平时应多关注孩子的上网内容及消费记录,做到防患于未然。

科学规划上网时间

在管理方面,谢维兴认为科学规划上网时间至关重要。“一天两三个小时的上网时间,对孩子来说就不少了。”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合理设定其屏幕时间。但“堵不如疏”,更重要的是为孩子寻找健康的替代活动。“别让孩子一闲下来就只想着抱手机。”谢维兴建议,多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如游泳、打球等,充实其空闲时间;或者采用正向激励策略,例如约定“认真高效完成作业或家务后,可获得1小时手机使用时间”。

对于自控力较弱的孩子,谢维兴建议家长提前“备课”,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一份详尽的作息计划表,甚至可以形成书面“协议”。例如安排上午参加游泳班或兴趣班,下午进行阅读或学习,晚上安排家庭散步或互动游戏,让一天的生活规律且充实。“规则的生命力在于坚定执行。”谢维兴举例说明,“如果约定好‘晚上8点后不玩手机’,那么时间一到就应收走手机。若孩子出现抵触或耍赖行为,家长需温和而坚定地执行规则,例如明确告知‘明天暂停手机使用’,让孩子深刻理解规则不是摆设,家长的权威是‘说话算数’的。”

□警方提醒

请收好这份

网络防骗指南

暑假期间,青少年上网时间大幅增加,网络诈骗犯罪分子也趁机“上线”,通过游戏福利、追星活动或刷单兼职等实施诈骗行为。福州警方提醒市民,增强反诈意识,加强对子女的监管和沟通,引导其合理使用电子设备;不将支付密码、验证码、支付工具随意告知孩子,同时提醒孩子不能向陌生人透露支付密码、短信验证码,也不要开启屏幕共享或下载不明软件,在网上遇到“账号冻结”“涉嫌违法”等恐吓时,千万别慌,第一时间告诉家长或老师,切勿独自操作手机,避免落入骗子圈套。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