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有医说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乙肝临床治愈,促进消除肝炎

世界肝炎日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减少肝硬化和肝癌发生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2025年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近年,慢性乙肝的临床治愈进展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推广及临床研究的突破,越来越多慢性乙肝患者获得临床治愈,也让更多患者看到了希望。

哪些乙肝患者更有机会实现临床治愈?规范治疗中需要避开哪些误区?在“世界肝炎日”来临之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郭如意与副主任医师余雪平博士带来专业解答。

乙肝临床治愈 降低肝硬化和肝癌风险

目前,我国乙肝感染人数超过7500万,慢性乙肝感染会显著增加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郭如意主任介绍,乙肝临床治愈,是指停止治疗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持续转阴、乙肝病毒DNA(HBV DNA)检测不到、肝功能恢复正常,且这种状态能维持一年以上不复发,有的患者还能获得乙肝表面抗体(HBsAB)。

“慢性乙肝临床治愈并非彻底清除体内所有病毒,而是达到一种稳定的‘功能性治愈’状态。”郭如意主任解释说,此时肝细胞内可能还残留少量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但病毒已停止复制,肝脏的炎症和损伤也不再进展。对患者来说,这意味着无需长期依赖药物,多个相关研究表明,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风险会大幅降低,长远来看,个人和家庭能驱散终末期肝病的阴霾,社会卫生经济支出能得到有效减负。因此,国内外指南、专家共识都指出,慢性乙肝患者应积极寻求实现临床治愈。

四类优势群体 治愈潜力相对更高

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乙肝临床治愈?余雪平博士介绍说,目前慢性乙肝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而临床上较常见的是以聚乙二醇干扰素α为核心的乙肝临床治愈方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具有抗病毒和免疫重建双重功效,在人体免疫力重建并最终清除乙肝病毒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

余雪平博士表示,具备以下特征的乙肝人群,治愈潜力相对更高。首先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低(如小于1500lU/mL),同时乙肝病毒DNA(HBV DNA)水平低的患者,获得HBsAg清除的概率大;其次是治疗应答好的患者,如接受长效干扰素治疗时,若早期(3个月或6个月)就出现HBsAg快速下降,临床治愈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再次,乙肝病毒e抗原和e抗体共存,血脂正常的慢性乙肝患者,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HBsAg清除率高。

“年轻的患者,HBsAg清除率也相对更高。”余雪平博士介绍,他曾接诊一名20多岁的乙肝患者,初始时HBsAg滴度很高(超过120000lU/mL),但有强烈的治愈意愿,充分沟通后,开展了核苷酸类似物联合干扰素的治疗方案,3个月复查表面抗原降到199lU/mL,9个月时HBsAg清除,达到临床治愈,一年后停药。“因此,我们鼓励更多乙肝患者积极寻求实现临床治愈。”

全社会合力 为消除肝炎目标助力

据介绍,我国开展了丰富的临床治愈研究项目,覆盖慢性乙肝全人群。其中,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于2018年4月启动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已完成既定目标,研究数据显示,基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持续治疗36周以上的患者,48周时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率可达33.8%,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循证依据。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000家医院开设乙肝临床治愈门诊,福建省内达80余家,部分基层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也已设立相关门诊。这些门诊通过提供全病程科学管理、规范化诊疗技术和个体化服务,让患者能更便捷地获得精准治疗。

“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公众等多方共同努力。”专家们表示,对个人而言,了解乙肝防治知识、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定期筛查是预防关键;对患者来说,早发现、早治疗并坚持规范诊疗,是实现临床治愈的重要前提。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