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暑假“手机攻防战” 家长如何“更胜一筹”

N齐鲁晚报 法治日报

央视网 羊城晚报

暑假一到,家里的“游戏大战”就拉开了帷幕:孩子们一个个化身机灵“小军师”,绞尽脑汁想着怎么从家长手里“夺”来游戏时间;家长们则摇身一变为防沉迷“大将军”,使出浑身解数严防死守。如何让手机从“战场”变为“工具”?专家提醒,家长要把规则建在温度之上,对孩子进行高质量陪伴。

家长

孩子查着资料 转头却刷起短视频

随着暑假来临,未成年人网络使用需求显著上升。《2024中国青少年网络使用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约为1.85亿。其中55.2%的青少年日均上网不超过1小时,约13.6%的青少年日均上网超过3小时。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适度上网,让很多家长陷入两难处境。

浙江长兴县的小学生家长王思佳告诉记者,开学后自己的孩子就要上三年级了。眼下,虽然暑假才开始几天,她就已经和孩子“较量”好几个回合了。

山东王女士的女儿暑假结束后将升入六年级,王女士虽然自己是名校毕业,可在辅导女儿过程中常常感觉有心无力。“为了更好地辅导孩子,也图自己省心,遇到难题,我都会让她在平板电脑上搜题。”王女士说,可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本意是让女儿上网查资料补功课,结果女儿在查完题后,都会不自觉地刷起短视频。

还有家长表示,在这场斗智斗勇中全家想要达成一致并不容易。这头设密码、收手机,老人转头嫌孩子闹,偷偷给旧手机;爷爷奶奶就更别提了,孩子一撒娇,然后就把平板电脑直接递过去。

解读

何为“多巴胺陷阱”

“查完资料不自觉地开始玩手机”,或者“玩着玩着就忘了时间”,其实是同一类表现。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少儿医学中心主任杨楹解释,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多巴胺陷阱”或“贪婪的多巴胺”。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脑执行功能出现了“短暂罢工”。“儿童青少年的大脑皮层尚未发育完善,面对电子设备中闪亮的视频、有趣的游戏等刺激时,大脑就容易被‘劫持’,进入高度专注的‘心流状态’。”杨楹说,这种状态下,时间感知会被压缩,即刻满足感会让孩子忽略时间流逝,就像成年人追剧时“一不小心天就黑了”。

不过,这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反而体现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与欲望。关键在于,如何帮助孩子在快乐与自控间找到平衡。杨楹建议,家长可以做孩子的“时间小闹钟”,将电子设备视为甜点而非主食,通过定时提醒,帮孩子重启时间管理功能,避免陷入“时间黑洞”。

专家

从“对抗”到“合作” 家庭规则需灵活

面对孩子使用电子设备,张先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与儿子约定每天玩半小时手机,但执行中常出现“孩子拖延不放下,自己不停唠叨”的拉锯战。这也是多数家庭面临的共性问题——规则易定、执行难。

杨楹指出,孩子难以遵守规则,并非单纯“不乖”,而是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面对电子设备,孩子的自控力自然更弱。

对此,家长可尝试几个实用方法:一是用游戏化方式建立规则,比如让孩子自己操作计时器,设定开始与结束时间,增强掌控感与参与感;二是设置“时间缓冲带”,比如提前5分钟提醒“还有一会儿就要结束啦”,或允许“再玩5分钟”,让孩子从高度兴奋的状态中,温柔过渡到现实世界;三是用正向激励强化良好行为,比如孩子遵守时间约定后,给予他们拥抱,给他们讲故事,或一起做手工等温暖陪伴,通过“强化”,帮助孩子建立行为习惯。

“规则的核心不是‘限制’,而是帮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杨楹表示,在家庭中,比起单向的命令,爸爸妈妈更需要“耐心与幽默感”,让规则成为孩子成长的脚手架而非束缚。

建议

“身教”胜过“言传”

“爸爸妈妈都能玩手机,为什么我不能?”类似提问背后,是孩子的模仿本能——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家长的行为模式,能直接影响孩子对电子设备的态度。

杨楹强调,“身教胜过言传”,如果家长进门就看书、陪孩子做游戏,那么孩子在现实互动中获得的快乐,会远超虚拟世界;反之,若家长一边禁止孩子玩手机,一边自己刷视频、打游戏,孩子自然会觉得“不公平”。

建立“无屏幕时间”或“家庭电子戒毒日”,也是帮孩子减少手机依赖的有效方式。

如天气好时全家一起玩桌游,或去户外运动,“这种陪伴的关键是‘情感在场’,而非单纯的‘物理共处’”。杨楹提醒,不是一边陪孩子,一边催促“快写作业”,而是深度参与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真正在关注我”。

杨楹建议,家长与孩子共建“家庭时间银行”,将高质量陪伴的时间,如深度交流、家庭聚会、户外活动等存为“银行点数”,孩子可凭点数兑换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当孩子在现实互动中获得足够的情感满足,对电子设备的依赖自然会减少。”

电子设备既非洪水猛兽,也非“带娃利器”。让孩子放下手机、平板电脑的关键,不是“禁止”,而是用理解、陪伴与智慧,帮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相关新闻

平台推暑期“限玩令”

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7月初,各大游戏平台相继发布了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限玩日历,明确规定:7月1日至8月31日,未成年人仅可在每周五、六、日20时至21时登录游戏,总时长严格控制在27小时内。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指出,多年来防沉迷工作成效显著,不过,防沉迷系统运作中存在个别问题属常态,毕竟难以一次性解决所有难题。

王四新提醒,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持续深化,教育类APP的使用情况成为新的关注焦点,要严防这些软件以学习之名,行“培养”孩子沉迷之实。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对教育类APP在闯关时长、广告引流以及商业功能开发等方面提出更明确的规范,确保其教育功能不被其他因素干扰。

应对青少年“网瘾”

英或推“手机宵禁令”

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成瘾的话题近年来备受关注。近日,英国布里斯托尔某小学的执行校长西蒙·博滕公开了他所在学校的一位老师查看一名六年级学生手机时“大开眼界的时刻”——这名小学生的手机一夜之间收到9000条网络消息。

相较于此,为应对日益严峻的青少年“网瘾”问题,英国政府近日或将在全国范围颁布一项更为严格的智能手机限制令。

据了解,英国政府力推的这项提案涉及设置手机使用时长,即强制规定某个或某些手机APP每日使用不得超过2小时。此外,英国政府还可能设置一道手机“晚10时宵禁令”,未成年人在这个时段过后将不得使用智能手机的相关功能。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