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讯(记者 毛朝青 文/图) 7月28日上午,福州首个“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在福清市沙埔镇青屿村揭牌。当天,青屿村民积极清退地笼并参与自主休渔。
中国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物种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海域。鲎除了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生态价值外,还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鲎试剂”在疫苗等生物制品安全性检测中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被称为 “疫苗芯”。上世纪90年代,因为食用和特殊的医用价值,中国鲎被大量捕捞。大规模开发和沿海文旅活动,破坏、占用了中国鲎繁育的潮间带,鲎失去产卵场,数量急剧减少。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中国鲎列为“濒危”物种。2021年,中国鲎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青屿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位于福清市沙埔镇东南部的青屿村东北侧,处于兴化湾湾口,覆盖滩涂面积近900亩,是福建省中国鲎保护和放流的重点区域,也是中国鲎的重要产卵、育幼区。2024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海若海洋文化交流中心联合青屿村村委,推动建立了“青屿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并获得SEE基金会“为海行动”计划的支持。
据了解,青屿村的主要渔业生产在潮间带进行,许多村民靠出海捕鱼、放置地笼为生。由于地笼网眼细密,不仅能捕获成体生物,还会大量捕捞幼体、幼苗,导致目标物种及其他误捕的水生动物繁殖链断裂,种群难以自然恢复。此外,地笼通常固定在海底,会挤占或破坏底栖生物的栖息环境,影响它们的觅食、繁殖和躲避天敌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