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AI眼镜 成“偷拍神器”?

N南方都市报 科创板日报

这个夏天,AI眼镜市场持续升温,一副眼镜即可集成拍照摄像、实时翻译、语音交互、会议转写及提词器等复合功能。然而,技术的便利也伴生着隐私风险,不少用户对AI眼镜的隐蔽拍摄能力表示担忧,认为其或会助长偷拍行为,而社交平台上也在流传着“AI眼镜摄像指示灯”的技术关闭方法。

博主实测

AI眼镜“指示灯”

可轻易破解

今年上半年,随着巨头和新锐们密集发布新产品,AI眼镜掀起消费热潮,而“拍摄功能”也引发隐私争议和担忧。

从市面发布的产品来看,知名品牌AI眼镜均装有“指示灯”,从而在摄录画面时对被拍者起到提示作用。据相关厂商产品介绍,当启动拍照录像功能时,指示灯就会亮起,这样一来,对面的人看到后,就知道对方正在拍摄。为了防止有人破坏指示灯,部分厂商还在AI眼镜的内部装上了一个传感器,称如果传感器被遮挡,系统就会自动禁用拍摄功能。

那么,“指示灯”真的管用吗?在社交平台上,多名博主通过实测方式曝光了AI眼镜“指示灯”的漏洞。比如,有小红书博主采用物理遮挡方式,用黑色记号笔直接涂抹,或是在指示灯上覆盖一层特殊材料的透明膜后,视频显示眼镜仍可正常摄录,无任何功能中断。

AI眼镜地铁“偷拍”

亮灯提醒无人察觉

“传统偷拍需要举起手机,这样很容易被察觉,但AI眼镜可能就让拍摄行为隐形化了。”用户陈女士向记者坦言,智能眼镜的面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其对隐私泄露的焦虑。

陈女士认为,AI眼镜趋近普通眼镜的外形与轻量化设计,虽提升消费者接受度,但其摄像头的隐蔽性也让被拍者难以觉察自身正在被记录,且无法预知该影像将会被用在哪里。

不少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发布AI眼镜的测评视频,也印证了陈女士这一担忧。

有博主针对AI眼镜的“偷拍争议”,特意戴上该款产品乘坐早高峰地铁,博主在视频中表示,拍摄时眼镜有亮灯提醒,但并没有人注意到自己正在被拍。

线下有卖

“一键关灯”AI眼镜

支持拍摄功能

近日,记者走访深圳华强电子世界与赛格电子市场时注意到,有大量不知名品牌的AI眼镜在售,部分眼镜的拍摄指示灯可以通过镜框上的按钮“一键关闭”。

在深圳华强电子世界与赛格电子市场内,大量不知名品牌AI眼镜被陈列于柜台显眼位置,并贴上了“热卖中”的标签。这些眼镜具有AI对话、听歌、通话、拍照、录像、翻译、识图等不同功能,涵盖墨镜、可配近视镜片等款式,价格在200~500元不等。

记者在多个柜台体验了AI眼镜的拍摄功能,发现这些眼镜均有“指示灯”装置,当被问及是否可以关闭“指示灯”时,有商户暗示“可以自行关闭”。记者体验发现,在拍摄过程中按一下镜框上的功能按钮,指示灯就会立刻熄灭,拍摄时和普通眼镜无异,从而规避隐私警示。

据商家介绍,AI眼镜价格和产品的功能、像素、存储、续航时间、兼容性等具体参数相关,支持拍摄功能的眼镜卖得最好,价格多在300元以上,部分柜台一天可以卖出二三十台。赛格电子市场一家公司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价格为350元的一款AI拍摄眼镜,像素500万,不支持拍摄内容直接传输手机,可以实现录像时“一键关灯”。另一升级款450元,像素能提高到800万,在App连接蓝牙,拍摄内容即可实时传输到手机里,但无法关闭指示灯。

另在部分电商平台,记者搜索发现,打着“华强北顶配”“某米同款”“工厂直销”标签的AI眼镜不在少数。

案例

智能眼镜改装后

秒变“人肉”工具?

从过往案例不难看出,智能眼镜饱受隐私争议。2024年,两名哈佛大学的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Meta的智能眼镜进行技术改装后,在校园、地铁等随机识别了数十个陌生人。拍下某人的一张照片,几秒之后,这个人的信息就会出现在手机上。

其发布的视频显示,他们先是通过智能眼镜的直播功能,将视频实时传输到社交平台,然后用一个计算机程序监控了这个视频流,并使用AI进行人脸识别。随后,在互联网上搜索到拍摄对象的更多照片,并基于公共数据库,查找这个人的姓名、住址、电话号码、亲属信息等,将这些信息传送到他们编写的一个手机App上,从而完成“人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Meta对智能眼镜的隐私政策进行调整,再次引发用户对于隐私泄露的担忧。Meta表示,除非用户关闭“Hey Meta”功能,否则Meta AI的摄像头使用功能始终处于启用状态,且Meta 将定期分析通过内置摄像头拍摄的内容。

面对AI技术带来的侵权威胁,各国各地也在积极出台政策划分监管重点与处罚措施。欧盟委员会发布最严监管标杆《人工智能法案》,法案要求生物识别系统被列为高风险AI,实时人脸识别禁令覆盖公共场所;生成式AI需植入数字水印,内容必须可追溯;数据违规最高罚款3500万欧元或全球营收7%;等等。

新规出台

采集公共图像

必须设提示标识

在我国,上海、北京等多地检察院近年来都办理过销售具有窃听、窃照功能智能设备的刑事案件。随着相关法律的相继出台,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愈发规范。如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明确公共场所的图像采集设备必须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智能眼镜亟待强化隐私保护。

□声音

智能眼镜赛道升温 隐私风险亟待立法规范

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预将突破275万台,居全球第一。然而,针对智能眼镜衍生的新型隐私侵权场景,如隐蔽拍摄责任认定、公共数据库人脸匹配等问题,国内现行政策尚未建立定向约束规则。

伴随着AI眼镜更加“智能”与消费的热潮,厂商应如何做好合规?

深圳市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会联席秘书长唐劲松建议,在基础研发期企业应强化核心算法专利布局,规避开源代码侵权风险;进入产品落地期,需严守数据隐私红线,通过“动态脱敏技术”平衡功能与合规;面对全球化竞争期,他强调应提前布局国际专利,构建跨境法律防火墙以应对海外市场壁垒。

AR眼镜厂商XREAL融资总监王艺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业内关于规范AI使用、避免隐私侵犯等问题,尚在讨论和探索阶段。

“目前智能眼镜赛道体量还没那么大,关注度也没那么高。我们只能预判出一些风险,等到大规模应用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也只能一边发展一边解决。”王艺儒表示,“随着普及和发展,未来肯定会在这方面会有更多的一些管理办法和措施,对这个行业进行监管和规范。”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