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6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泉州学子圆梦北大 视频竟被篡改“带货”

目前视频已下架;律师提醒,面对Al合成侵犯自身肖像权的情况,要做好证据收集及保全,向平台申诉维权

N海都记者 沈舜枝

泉州五中毕业生林凡皓今年高考考了696分,圆梦北大,顺便带火了父亲的四果汤店(相关报道详见海都报闽南版6月26日A05版)。近段时间,一家人沉浸在欢喜中,却不想被短视频平台的无良商家“背刺”了一下,愣是添了些无奈和烦恼。

上周,林凡皓的父亲林纲鑫发现,短视频平台一个卖书的营销号用AI篡改林凡皓视频,以他的形象和声音推介商家兜售的书籍。7月30日,记者查到该营销号已下架了所有视频。

对此,律师提醒,面对Al合成侵犯自身肖像权的情况,要做好证据收集及保全,向发布平台申诉,让不法商家停止侵权行为,维护自身权益。

分享学习经验的视频 被AI篡改成卖书

7月28日,记者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一个营销号发的视频,画面是此前泉州媒体拍摄的视频,原视频是高考成绩出来以后,林凡皓分享学习和考试的经验。但这个营销号采用AI制作方式,保留了画面和林凡皓的声音,说话内容却全变了,变成了用“亲身经历”推荐该营销号所卖的书。

篡改过的视频中,无良商家给林凡皓扣了个“黑历史”,说他高一时成绩不太好,在班里只是中等水平,后来就去看了那本书……

据林纲鑫的朋友介绍,林凡皓从小学一直成绩就很好,拿了许多奖,从来不存在因为一本书改变命运的“传奇”。

律师:若遇类似情况 建议积极维权

记者把视频发给林纲鑫,他表示,7月20日就发现了侵权行为,并委托了律师,却发现要维权并不容易。

林纲鑫委托的是北京市京师(泉州)律师事务所蒋东阳、陈佳茵律师。据两位律师介绍,7月20日接到林纲鑫委托后,他们于当晚便对侵权视频做了公证取证工作,防止侵权视频删除。在法律程序上,后续的维权流程,要先起诉平台,要求其披露账号使用人的实名注册信息,然后再起诉账号实名注册人,要求其发表公开道歉,并作出赔偿。

“目前能起诉的就是该视频侵犯了林凡皓肖像权,现在对于这类侵权行为,没有明文规定赔偿标准,过往案例都偏保守,大部分就赔偿几千元,并要求侵权人公开道歉。”蒋东阳说,整个维权过程将产生公证费、诉讼费、差旅费、时间成本等,以当下的赔偿标准,可能获得的赔偿很难覆盖这些成本。

30日,记者查到该营销号已下架了所有视频。记者也拨打了平台热线,咨询侵权投诉问题,得到回复:可通过平台维权通道,提交举报信息,平台收到权利人的有效通知后,将按照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将投诉通知转送给被投诉方,并根据通知中所附构成侵权初步证据和服务类型采取下架等必要措施。

而考虑到起诉维权成本,目前律师的维权工作已停止。林纲鑫说,现在比较担心的是,还有无良商家以其他形式侵权,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陈佳茵表示,这两年随着AI快速发展,这类侵权事件越来越多,通过AI技术合成肖像及声音,从而误导群众进行消费。

两位律师表示,面对Al合成侵犯自身肖像权的情况,首先要做好侵权视频或照片的证据收集及保全,其次是通过向发布平台申诉,维护自身权益,即使不起诉维权,也要及时举报,让对方停止侵权行为。“希望大家积极维权,有利于推动相关法律的完善。”蒋东阳说。

□相关新闻

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

原告获赔25万元

据中国法院网,2024年4月2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开庭宣判了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原告获赔经济损失25万元。

原告殷女士从事配音、播音工作多年。2023年5月,殷女士发现,一款配音APP将自己的声音AI化后以“魔小璇”的名义对外出售牟利,这一声音产品出现在多个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作品中。

令她感到奇怪的是,她从未授权任何个人或公司将自己的声音进行AI化。殷女士认为自己的声音权益受到了侵害,于是将有关涉事者起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法院最终判决被告北京某智能科技公司、某软件公司向殷女士赔礼道歉,被告北京某文化传媒公司、某软件公司向殷女士赔偿损失25万元。

尽管已有这方面判例,但现实中,仍有很多网友不清楚AI克隆声音的侵权边界,即什么情况下使用AI克隆的声音会构成侵权?普通网友该如何判断这条“红线”在哪里?

对此,泰和泰(南京)律师事务所唐唯律师分析指出:“判断是否构成侵权的关键,在于通过AI克隆创作出的声音是否能够识别出声音所属的特定自然人。如果能使一般社会公众或者相关领域的公众根据其音色、语调和发音风格关联到该自然人,则该声音可以被认定为具有可识别性,具有可识别性是声音权益作为法律保护的前提条件。”

那么,作为被侵权者,一旦发现自己的声音被非法克隆使用,又该如何有效维权呢?

唐唯律师表示,如果发现自己的声音被非法克隆并使用,可以在固定好证据之后,先通过发送律师函的方式要求对方停止侵权,也可以直接以人格权受到侵犯为由提起侵权之诉,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

“AI时代,需要高度警惕利用AI技术进行侵权的行为,概因其成本低、传播快,影响范围广泛。”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建议,如果发现被侵权,首先要固定证据,比如录制侵权视频、保存包含侵权声音的网页截图、记录传播渠道及范围等。因为这些证据是后续维权的关键,能证明侵权行为存在及造成的影响程度。其次,可向侵权方发送律师函,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同时也可向视频发布平台投诉,依据民法典中对自然人声音保护参照肖像权保护的规定,平台应及时处理。

(法治日报)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