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讯(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文/图) 手机点一点,就能查到姓氏迁徙足迹,智能大屏翻一翻,族谱资料一目了然。7月31日,“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在位于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正式揭牌启用,中心集展示、收藏、研究、服务、交流等功能,同时设置有智慧族谱查询系统,将为台胞带来一站式寻根服务。
步入700多平方米的服务中心,仿佛走进一座跨越海峡的“家族档案馆”。收藏区的书架上,馆藏族谱按姓氏拼音整齐排列,泛黄的纸页记录着从河洛到闽台的迁徙足迹。查询区电子屏的电子数据随时能唤醒沉睡的家族记忆。
“过去台胞寻根,可能要跑遍好几个县市,现在这里一站式搞定。”据介绍,截至2025年6月,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藏谱牒总数涉及台、闽、粤、湘等21个省市174个姓氏共2852部11021册,两岸家书4180件。而中心的“一站式”服务不仅体现在空间集中,还体现在智能提智,查询区引入的“KFA手机族谱查询系统”,可查询、编修族谱,目前已收录300多个姓氏、44765个分支谱、500多万条记录。截至目前,闽台缘博物馆已经协助360多对两岸宗亲查谱寻根成功。
当日,“回首家山——闽台寻根文化展”同日开展。该展览分为“根在河洛”“叶茂闽台”“情融两岸”三个部分,以160余件文献实物和生动个案,讲述台湾同胞通过各种方式返回祖地,以族谱、书信为凭寻根谒祖的感人故事。该展览将常态化展出。
当日,台胞代表田圻畅等19位捐赠者向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捐赠族谱、家书等涉台文献60部148册。
□新闻特写
尝过“咫尺天涯”的痛
愿助更多家庭团聚
活动当天,被亲切地称为“两岸信使”的台胞代表田圻畅讲述了自己与两岸家书的故事。他收藏了上万封两岸家书,先后助力700多个两岸家庭团聚。
田圻畅出生在北京,还未出生,父亲就去了台湾,三十年后,他才在香港第一次见到父亲。“我有失散的命运,所以想创造团聚的历史。”田圻畅说,他也曾是眺望海峡的孩子,所以更能体会“咫尺天涯”的痛苦。
1979年,田圻畅定居香港。1982年,台湾京剧界名人马丽珠与大陆的弟弟马凯弟是他成全的第一个团圆故事,之后一发不可收,做了40余年的“两岸信使”。越来越多的人来找他帮忙,他也很乐意。他说:“我人在香港,两岸都有我的亲人,做这些事是最适合不过了。”
田圻畅说,在对岸开放返乡探亲前,很多台胞想回大陆而不得。因此寻到亲人后,到香港见面是很多人的选择。所以,他干脆在香港注册了专为两岸亲人担任联络及安排会面的“博爱事务所”。所谓事务所,其实就他一个人,转信、汇钱、寻找亲人、代办会亲手续、安排吃住都是他的服务范围。
1987年11月2日,对岸允许民众经第三地转赴大陆,香港作为台湾省居民出境旅游第一站的限制也解除了。一时间,香港成为最重要的返乡中转站。找他帮忙的人自然井喷式增加,有人劝他“明码标价”多收费,但是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那样做,因为“他们不是商品,是鲜活的人”。
40多年来,田圻畅收藏有上万封两岸家书,助力两岸700多个家庭团聚。台胞证001号周纯娟是江苏常州人,她的证件就是田圻畅帮忙办理的。
田圻畅说,历史是面镜子,希望闽台缘博物馆那些跨越海峡的书信成为两岸血脉相连的永恒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