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今日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千年文脉 别样体验

泉州国际中心暨万象汇项目效果图

活动现场

簪花围在社交媒体爆火

提线木偶戏表演

编前:整合城市文化资源,开辟三条特色体验路径,泉州创新推出团建定制游服务,让团队在文化浸润中凝聚更强合力。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深入推进之际,南安开展“四普”新发现文物研学活动,让文物普查成果“活起来”。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近年来火爆出圈,不仅上榜全球20个带动目的地旅游发展优秀案例,而且“世遗文脉的当代对话”系列主题活动首期也聚焦这个话题,从而让更多人了解泉州,走进泉州的文化遗产世界,感受千年文脉的独特魅力。而喜欢泉州旅游的朋友一定要看过来了,泉州东海核心区大型文旅商综合体已开工,未来将成商业新名片,记得到时要去打卡哦。眼下正是暑期旅游旺季,泉州文旅也不断“上新”,让您来泉州总会体验到不一样的东西。

全球20个带动目的地旅游发展优秀案例

泉州簪花围获评

海都讯(记者 董加固 通讯员 王志超 文/图) 8月3日,记者从泉州市丰泽区获悉,由携程发起的2025“旅游创新贡献奖”名单近日陆续发布,在全球选出20个带动目的地旅游发展的优秀案例(中国与海外各10个),以支持旅游领域的突破性和创新性发展,助力一众文化名城塑造国际化品牌。

其中,“泉州簪花围造型点亮福建非遗体验”以传统蟳埔文化和簪花围技艺为支点,聚焦“非遗体验+旅拍”模式,善用社交分享的流量杠杆,大大带动在地文旅、民俗产业链增收,获评“年度旅游创新贡献项目/国内”。

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发髻、花环、象牙笄构成,用素馨花、茉莉花等装扮,色彩绚丽,宛如移动花园。近年来,簪花围在社交媒体爆火,抖音相关话题量破300亿,传播至30多个国家。众多明星体验打卡,带动了“游蟳埔、戴簪花、美自己”的出行热潮。

“世遗文脉的当代对话”系列主题活动启幕

首期聚焦蟳埔女习俗

海都讯(记者 董加固 文/图) 近日,由泉州丰泽区文旅局与泉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联合主办的“刺桐传薪:世遗文脉的当代对话”系列主题活动正式启幕。作为系列活动的开篇,首期活动走进蟳埔民俗文化村,聚焦蟳埔女习俗,旨在通过专家学者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度交流,挖掘泉州深厚文化底蕴,推动千年文脉的保护与传承。

首期活动邀请两位特别嘉宾:泉州市海丝文旅专家智库顾问、泉州市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谢万智,以及蟳埔女习俗非遗传承人庄群。两人以轻松活泼的对话形式,带市民探秘蟳埔女习俗。谢万智为大家讲解了蟳埔名字的历史渊源,阐述了蟳埔社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庄群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传承实践,分享了簪花围背后的文化底蕴、蟳埔女饰品的独特含义以及头上戴花所蕴含的美好寓意。现场,庄群还带来了珍藏的传统配饰实物,配合簪花围的分步讲解,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老手艺的匠心。

接下来,“刺桐传薪:世遗文脉的当代对话”系列主题活动将持续聚焦泉州非遗,通过邀请更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与非遗传承人,围绕不同主题展开深入对话交流,让更多人走进泉州的文化遗产世界,感受千年文脉的独特魅力。

泉州创新推出团建定制游服务

整合城市文化资源,开辟三条特色体验路径

海都讯(记者 柳小玲)当团建定制游遇上世遗之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7月31日,泉州市文旅局创新推出团建定制游服务,以泉州千年文脉为底色、非遗技艺为纽带、创新演艺为亮点,以“一部手机游泉州”智能平台,为品牌企业、精英团队提供“可触摸、可参与、可共鸣”的文化团建新范式,让团队在文化浸润中凝聚更强合力。

泉州将整合三大核心文化资源,开辟三条特色体验路径。其中,文博场馆里的“活态历史课”,精选非遗馆、海交馆、府文庙、天后宫、威远楼等标志性场馆场所,组建“局长+馆长+非遗专家+金牌讲解员”专业团队,更开放夜间专属参访通道,让团队避开喧嚣人流,在静谧中与历史对话,触摸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厚重底蕴。

非遗工坊中的“匠心传承课”中,聚焦世界级、国家级、省级非遗技艺,邀请非遗传承人亲授木偶头雕刻、泉州刻纸、漆线雕、剪纸、纸织画、妆糕人、布雕画等15项非遗技艺,还可融入企业专属元素进行个性化定制,让文化传承与团队记忆深度绑定。

而舞台光影里的“古今交响诗”,融合传统与创新双轨演艺资源,既可观赏南音、梨园戏、提线木偶戏等经典非遗专场,又能体验《宋元海丝》旅游秀、《遇见泉州》等现代文旅IP。从定制演出到大型情景盛宴,让团队在艺术熏陶中感受泉州文化的传承与突破。

记者获悉,市民游客可定制专属文化之旅。泉州通过“一站式”整合全域资源,打通了文博、非遗、演艺全链条资源,企业无需多头对接,从方案策划到落地执行全程衔接,省心高效完成团建筹备。

同时,构建“白天体验+夜间沉浸”双场景,日间参与非遗手作、剧场观演,夜晚解锁文博奇妙夜游、专属演出,让文化体验贯穿全天,层次更丰富。

依托多层次专家团队,让团建不止于“游览”,更能通过系统讲解、技艺教学,实现文化认知与团队精神的双重提升。

最终,进行模块组合“个性化”定制。按需组合文博、非遗、演艺三大模块,根据团队规模、文化偏好、活动时长灵活调整,拒绝标准化流程,确保方案贴合企业需求。

让文物普查成果“活起来”

南安开展“四普”新发现文物研学活动

海都讯(记者 杨江参通讯员 陈静茹 文/图) 8月2日,记者从南安市博物馆获悉,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深入推进之际,南安市创新性开展“寻闽觅字 古文传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文字考释季”系列研学活动,先后于7月16日、23日和30日走进水头镇埕边村、眉山乡观山村、洪濑镇前峰村等地,通过“文物展示+文字考释+实践体验”的创新模式,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焕发新活力。

“文字是穿越时空的密码,我们不仅要发现文物,更要读懂它们讲述的故事,把它们保护好,传承下去。”南安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构建了“认知—解读—实践”的完整研学链条。在埕边村,学员们通过新发现的清代桥碑、红砖建筑构件等实物,直观感受文物魅力;在眉山乡家风记忆馆,通过考释观山李氏民居中的文字信息,深入理解“耕读传家”的文化内涵;在前峰巷桥前,了解古代造桥材料工艺及营造智慧,在前峰古官道石碑前,通过对石碑文字的解读,了解驿道与地方宗教文化的深度融合。

记者了解到,本次研学活动还特别设计“小小文物普查员”环节。学员们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体验了建筑测绘、无人机航拍等现代普查技术。埕边小学的李同学在实践日记中写道:“当我用笔尖绘出建筑轮廓的那一刻,仿佛触摸到了200年前工匠的指尖温度。”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一代既了解了传统技艺,又掌握了现代文物保护技术。

南安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研学活动累计吸引了300余名师生、村民参与。

泉州东海核心区大型文旅商综合体开工

未来将成商业新名片

海都讯(记者 董加固)近日,泉州国际中心暨万象汇项目开工奠基,标志着东海核心区大型文旅商综合体、泉州首个“万象汇”商业项目正式落地,未来将成为泉州城市地标商业新名片。

据悉,泉州国际中心项目选址东海中央商务区,项目总用地面积约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规划建设集区域型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区、国际甲级写字楼、豪华星级酒店于一体的商业新地标。其中,购物中心及商业街区已与华润达成合作,引进“万象汇”品牌运营,预计2027年开业。项目建成后将填补东海片区大型商业空白。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