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立秋 福州“秋烘”正当时

副高控场,高温反扑,专家支招科学养生

N海都见习记者

吴诗榕 胡婷婷

8月7日13时52分,将迎来立秋节气。然而,“立秋”并不意味着“入秋”。“六月大暑热未死,立秋秋烘热死人。”福州民谚生动描绘了立秋后的闷热天气。

那么,立秋后天气将如何变化?这个时节又该如何科学养生?今天的《谈天说地》,从习俗到避暑妙招,从饮食养生到起居调理,让我们共同探寻福州人应对“秋烘”的独特智慧。

降雨模式结束

高温开始补“暑假作业”

受强盛的西南气流影响,近日福建雷雨频繁,不过本轮雨水已经接近尾声。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增强,暑热将蔓延福建全省,7日开始,在火辣阳光的助力之下,气温明显上升,尤其是中北部的福州、南平、三明等地,最高气温将达到36~37℃。

今年7月因为台风活跃,福建一带的高温天较常年7月偏少,到了8月,开始补“暑假作业”了。

6日,福州的降雨模式已经宣告结束,未来只有局地分散性的阵雨或雷阵雨,这意味着高温将卷土重来。未来一周,福州将出现持续性的高温天气,最高气温在37℃左右,最低气温在28℃左右,且湿度较大,昼夜蒸煮,暑热24小时“待机”。一整天闷热难耐,开启“桑拿天”体验,公众需做好防暑措施,尽量避开午后气温较高时段出行,谨防中暑。

藕糕避“秋烘” 老习俗里藏清凉

“立秋不是秋,天凉白露后”,这句福州老话道出了立秋时节特有的“秋烘”天气。“秋烘啊,就像掀开蒸笼盖时那股子闷热气儿。”闽都民俗研究者方杰解释,老福州人的回忆里,儿时的立秋,阿嬷总会做一锅晶莹剔透的藕粉糕,浇上香甜的桂花蜜,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哧溜哧溜”吸食。

那面对这样的“秋烘”天气,老福州人又是如何避暑的呢?方杰介绍,最受欢迎的要数“举家上山”,鼓岭、雪峰寺等地因海拔较高,气候凉爽,成为天然的避暑胜地,不少家庭会选择暂离城区小住几日。此外,老福州人还讲究“早卧早起”,午后高温时段必定小憩,避开最热的时辰活动。

“这些看似简单的习俗,其实蕴含着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方杰说,在空调尚未普及的年代,这些方法帮助福州人安然度过“秋烘”时节。如今虽有了现代降温设备,但这些传统习俗依然在不少家庭中延续,成为福州人独特的立秋记忆。

“秋老虎”来袭 注意防暑防燥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但是,在榕城,暑气依然未消,有时高温炎热天气甚至会“反扑”,即所谓“秋老虎”发威。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廖水亨医生提醒,立秋后养生重在顺应天时,防暑降温、润肺防燥不可少。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因此,饮食起居要防暑,又要注意别着凉。立秋后,南方天气依然较为炎热,许多家庭和办公室都开着空调,在享受清风凉意的时候,也容易患上“空调病”。尤其是在立秋之后,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病如哮喘及脾胃功能相对薄弱的人,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此时切勿贪凉,开空调的时候避免对着空调直吹或者将腹部盖好。在树荫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也不宜过长。注意关节保暖。

生活起居方面,由于立秋之际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以顺应阳气之收敛。立秋后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且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散步、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在运动时,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