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闽式“贴秋膘” 龙眼配黄酒

立秋时节,福建“湿燥交织”,专家提醒:养生既要谨防秋燥伤肺,也需规避湿邪困脾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8月7日,迎来了立秋节气。专家表示,此时节,天地间燥气渐生,但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仍被“长夏湿气”萦绕,往往形成“湿燥交织”的特殊气候。因此,福建民众养生当遵循“燥润相济”之道,既要谨防秋燥伤肺,亦需规避湿邪困脾。

在8月6日由省卫健委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福建”新闻发布会上,多位专家就立秋养生之道分享了实用经验,供大家参考。

“贴秋膘” 建议龙眼配黄酒

北方讲究“贴秋膘”,福建人立秋如何“贴秋膘”呢?省卫健委中医药管理一处处长、二级巡视员钱新春说,立秋后燥气渐盛,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仍受“长夏湿气”影响,易出现“湿燥夹杂”的复杂气候,养生需遵循“燥润相济”原则。

如果一定要“贴秋膘”,钱新春建议“龙眼配黄酒”:龙眼肉性温补心脾,黄酒活血通经,二者结合既顺应“秋收冬藏”的养生规律,又符合福建湿重体质特点(龙眼富含多糖和微量元素,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黄酒中γ-氨基丁酸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但他提醒,龙眼食用需遵循“日啖十五颗,糖友换石斛”准则(糖尿病患者龙眼替换为石斛或玉竹)。

钱新春还推荐“立秋三白”——梨子、百合、白萝卜的食疗方案,这是中医“白色入肺”理论的生动实践。研究显示,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病例数比其他季节高出20%~30%‌,而坚持食用“三白”的群体患病率会明显降低。

运动调养方面,结合福建气候特点,建议“立秋三候养生法”,即,晨拍肺经(沿云门穴至中府穴轻拍),午灸三里(艾灸足三里),暮步吸阴(傍晚散步时配合“呼三吸一”呼吸法)。

应对“秋老虎” 防暑降温饮食清淡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付海英建议,应结合我省各地的气候特点,从起居、精神、饮食等多方面综合调养。

起居方面,福建湿度较高,早晚微凉,建议及时添衣,尤其注意腹部与脚部保暖,避免受凉引发呼吸道疾病。可适当增加午休,缓解秋乏。白天可多晒太阳,增强阳气,改善情绪。室内保持通风,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防止“空调病”。

饮食方面,立秋后宜清淡润燥,多食梨、百合、银耳等滋阴润肺之品,少食辛辣油炸。海鲜、鱼丸等美食可适量食用,但需避免过咸过油。可选用福建特色药材如建莲子、铁皮石斛炖汤,达到健脾养胃的功效。此外,秋季可改饮温性乌龙茶或老白茶,暖胃生津。

付海英还提醒,立秋是“阳消阴长”的过渡期,贫血患者易出现乏力、气短、心悸等。可通过中药调理、节气食疗、适宜运动及生活调养,顺应节气变化,促进造血功能,改善体质。

“立秋后高温湿热天气仍将持续。”福建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欣欣介绍,从气候常年值来看,立秋期间全省平均气温约为27.8℃,平均日最高气温约为33.2℃,平均累计降水量约为103.9毫米,平均相对湿度约为78.8%。立秋期间将出现“燥热”与“闷热”交替的天气,要持续做好防暑降温,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要加强防护,室内应注意通风,并适时补充水分。

防肺燥 补充水分多吃当季蔬果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陈淑娇主任医师说,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温燥之邪易从口鼻、皮毛侵袭人体,易造成如口干舌燥、干咳、皮肤干燥瘙痒等燥热伤津的表现。因此,立秋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她建议多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淡茶水或淡盐水,能够及时有效补充人体丢失的津液;“饮食多润,少辛多酸”,时令蔬果如梨、莲藕、冬瓜等具有润燥生津的作用,最易补充缺失的“水液与阴津”,是“食疗润燥”的不二之选。“酸能生津”,酸味食物,如葡萄、山楂、柠檬、乌梅等的适量摄入,也能生津止渴,以防“秋燥”。

陈淑娇还推荐了4个秋季药膳食疗方:1.银耳百合羹。2.莲藕排骨汤。3.芡实山药粥。4.百合杏仁红小豆粥。市民朋友可以动手做起来。

民间有“秋瓜坏肚”的说法,有道理吗?对此,陈淑娇解释说,瓜果多盛产于夏季,性味偏甘寒,夏季食用虽可解暑,但秋季此类瓜果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受寒,引起腹痛、腹胀、腹泻等“坏肚”症状。

她建议,秋季吃瓜果要适量,浅尝辄止,同时少吃或不吃如西瓜等大寒之品,而选择更加温和的秋季应季水果,如苹果、梨、石榴、柚子等。梨、苹果等,还可采取蒸煮、炖汤等方式食用,既能保留营养,又能减轻寒性,也可选择南瓜、丝瓜、木瓜、葡萄等既能滋阴润燥又不伤脾胃阳气的应季食材。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