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据福建日报
为进一步巩固绿水青山优势、厚植金山银山潜力,加快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着力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走前头、作示范,《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意见》近日发布。
意见明确,到2030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基本形成,生态强省格局更加优化,美丽福建目标基本实现。
实施产业绿色低碳提升工程
优化陆海一体开发保护格局。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科学布局农业、生态、城镇和海洋等功能空间。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坚持储近用远,引导海洋产业向深远海布局,促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加快山海协作绿色低碳转型。念好新时代“山海经”,精心培育创新生态,推动绿色生产、发展绿色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船舶工业等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建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共建一批山海产业创新发展共同体,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生态和产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海上粮仓、文旅康养等生态效益型经济,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鼓励开发低碳旅游、智慧文旅等产品,推动“茶旅融合”“竹旅融合”“渔旅融合”。推进林业碳汇、海洋碳汇开发,深化“生态银行”模式等改革创新。
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工程
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全面推进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以武夷山—玳瑁山和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两大山脉为基础,守护山体生态屏障;以重要海湾、海岛及自然岸线为重点,提升近岸海域和海岸带生态服务功能,构筑沿海防护带;以闽江、九龙江等重点流域干支流及重要湖库为重点,构建水系生态廊道,筑牢“两屏一带六江两溪”生态安全格局。
分区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深化拓展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闽江河口湿地保护等重大实践,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动山地生态屏障区、水系生态廊道、沿海丘陵平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区等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治理,全面推进矿山行业绿色转型。加快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加强天然林与生态公益林保护修复,推进森林质量有效提升。到2030年,全省森林蓄积量达8.5亿立方米以上。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坚持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估、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察问责,严格对所有者、开发者乃至监管者的监管。加强生态状况监测评估,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绩效评估。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等专项行动。
实施沿江向海美丽样板工程
构建协同发展美丽城市。坚持以一域带全局,发挥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的引领作用,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水平,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推动一批美丽城市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到2027年,全省美丽城市建成率达50%以上,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打造环山沿海美丽乡村集群。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探索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重点打造环武夷山带、闽江金溪流域、木兰溪流域、厦门湾、东山湾等山美水美乡村带。到2027年,全省美丽乡村整县建成率达50%以上。
推进城乡绿色融合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积极推动城内“小山水”与城间“大山海”贯通融合,系统布局重要绿地空间、生态廊道,打造依山傍水、串联城乡的“万里福道网”,保护城乡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城乡污水管网设施建设改造。有效保障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到2030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稳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90%以上。
实施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推进水资源统筹保障。构建“三纵八横、三区两带”水网布局,推进重要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配置,规划实施闽西南、闽江口等跨流域跨区域重大骨干工程。强化生态流量监测预警与生态调度,严格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监管。加强闽江、九龙江等主要河流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实时监测。到2030年,重要河湖生态需水满足率达85%以上。
推进水环境系统治理。系统推进农业源、工业源、生活源污染治理,实施入河排污口全过程监管,加强河流新污染物防控。强化畜禽水产养殖业规模化建设、清洁化生产,推进畜禽水产养殖业抗生素污染防治及粪污资源化利用。深化闽江、九龙江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干支流、湖库、沟渠同治,推进其他重点流域上下游贯通一体保护治理。到2030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全国前列,水产养殖尾水全面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
推进水生态协同保护。流域上游重点巩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强化林业生态保护建设,深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游重点加强面源污染控制,推进农村水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下游重点加强生活和工业污染控制,实施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到2027年,全省美丽河湖建成率达50%以上。
此外,意见还提出,实施绿色清洁田园建设工程、重点领域综合治理工程、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工程、山海协同共治保障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