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多部门到场“会诊” 医院加人劝导

将划出严管区,严查非机动车乱停等行为,迁移共享电单车点,空出更多电动车停车位

乘客下公交车后艰难地“挤”进人行道

电动车在人行道上随意停放

N海都记者 黄晓燕

黄晓蓉 文/图

近日,泉州市民陈女士拨打海都热线968880反映,鲤城区中山北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鲤城院区门前,电动车挤占人行道,致行人被迫走机动车道,不仅影响市容,还存在安全隐患(详见本报8月11日A06版)。此事经本报报道后引发强烈反响,众多市民通过海都微信公号与海都热线留言,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管理。8月12日,鲤城交警大队、福医二院、鲤城区古城办等多部门紧急联动,现场“把脉会诊”,推出相关举措缓解医院周边停车压力,保障行人安全通行。

走访:公交站被电动车“围堵” 市民被迫穿梭机动车道

8月12日上午7时50分许,记者在福医二院门诊楼前看到,医院门前人行道已被电动车停满,即便有保安引导车辆至道路另一侧停放,仍有市民不听劝阻,将电动车横停在公交站后,给保安留下一句“很快就走”便匆匆离开。

此时,一辆K1路公交车到站,下车的乘客因公交站被十几辆电动车“围堵”,只能选择沿机动车道直行10米或逆行5米后拐进人行道,而这两种方式均暗藏安全隐患。

“来医院的老人多,腿脚不利索,在机动车道上慢慢走,看着就揪心。”附近店面老板李女士说,公交站前还常有私家车临时卸客,行人不得不穿梭在车流中,险象环生。

现状:医院门口车位缺口大 个别电动车主抵触劝导

8月12日上午8时,鲤城交警大队、鲤城区古城办等多部门联合现场调研发现,该路段乱象源于多重因素:老城区电动车出行需求旺、医院就医人流集中、钟楼旅游升温带来的停车压力,均涌向医院门口的停车区。

“医院门诊楼至体检中心前人行道最多能停170辆电动车,上午8点前就停满了,就诊高峰时缺口至少300个。”福医二院保卫处负责人介绍,高峰时段为上午8点至下午2点,医院已加派保安劝导,并在医院设置停车指引牌,每日引导约400位车主至威远楼、影剧院等周边停车场,有个别车主抵触劝导,易引发不快。此外,医院保安管理范围有限,也需要和周边商铺共同努力,近期还将对现有的部分老旧车位划线进行重新规划,规范停车。

部门:挖掘周边停车资源 疏堵结合缓解停车压力

针对乱象,多部门在协调会上提出整治建议。

鲤城交警大队提出,一是深化联动共治,参照鲤城交警与医院的协作模式,完善警医日常对接机制,高峰时段联合开展现场引导,确保保安与交警协同管理。二是聚焦重点整治,将医院门口及周边公交站台划为严管区,严查非机动车乱停、占用通道等行为,保障行人与急救通道畅通。三是加强引导分流,通过公示车位信息、增设引导标识,倡导市民优先选择公共交通,遇车位饱和时引导至周边合规区域停放。

鲤城区古城办表示,将挖掘周边停车资源,完善泉州影剧院、威远楼等停车场的充电和雨棚设施,吸引周边居民停车充电,目前威远楼雨棚已完工;向上级部门申请在公交站设置花箱等硬隔离,防止电动车占用,给行人留出空间;计划将共享电单车点迁移至影剧院附近,预计可空出30个电动车停车位。

福医二院提出,将加强保安培训与考核,高峰时段配合交警部门管理;车位满后,引导车主将车停在就近的停车区;与周边的商户加强配合,共同参与停车秩序维护。

目前,各项措施正逐步推进,以期缓解医院周边停车压力,保障行人安全通行。

□海都锐评

莫让救命通道成险途

医院,是守护生命的阵地;医院周边的通道,理当是畅通无阻的“生命线”。然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鲤城院区的景象却令人揪心:电动车挤占人行道,公交站被“围堵”,下车的老人、病患不得不绕行机动车道,步履蹒跚地穿梭在车流中。这样的场景,与“救命”二字格格不入,更拷问着城市治理的底线。

救命通道的梗阻,从来不是小事。对急重症患者而言,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对前来就诊的群众来说,安全顺畅是最基本的需求。医院门前通道不畅可能延误急救时机,让“时间就是生命”的箴言沦为空谈,无疑是巨大的安全隐患。

乱象背后,是多重矛盾的交织。老城区空间资源有限与电动车保有量激增的矛盾,就医人流集中与停车位供给不足的矛盾,短期停车需求与长效管理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并非一日形成,解决起来自然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听之任之,相反,正因其关乎民生福祉,更需要拿出“马上就办”的行动力。

值得欣慰的是,多部门已紧急联动,提出了整治方案。划定严管区、完善周边停车场设施、设置硬隔离、迁移共享电单车点等措施,直指乱象根源,体现了疏堵结合的治理思路。尤其是威远楼雨棚完工等具体行动,让群众感受到了治理的温度和效率。

要让救命通道真正安全畅通,更需久久为功的坚持。一方面,必须守住“生命至上”的底线,将医院周边交通秩序纳入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对占用通道的行为“零容忍”,用严格执法强化规则意识;另一方面,要通过优化公共交通接驳、优化步行系统、推广预约就医等方式,从源头减少车辆聚集,给救命通道“减负”。

期待这场整治能持续深入,推动城市里每一条救命通道都清畅无阻。毕竟,让行人走得安心,让患者来得顺畅,是医院门前应有的模样,也是城市文明应有的模样。(一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