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焦点 上一版   

学AI独立制作短视频,无论有无观众都可日赚两百……

警惕AI培训课围猎老年人

N央视网 法治网 潇湘晨报

“任何人都可以靠AI实现经济自由”、“6个月就赚了85万”……近年来,人工智能行业持续火热,然而,部分培训机构打着AI的幌子,将目标对准老年群体,利用其信息不对称和对新技术的渴望,进行虚假宣传、诱导消费。此类AI培训课程是如何“围猎”老年人的?常见的套路有哪些?现实中又有哪些突出问题亟待加强监管?

案例

AI做视频 被包装成致富捷径

近日,江苏张家港一名76岁的刘大爷看到网上AI视频火热,满是好奇,也想学学看,便点进了相关培训的直播间。

直播间里,“导师”称培训后可独立制作视频,而且每部都有可观收入,还举例说70多岁的人能赚不少钱,甚至承诺播放视频无论有没有观众都能日得200元。

刘大爷听了很心动,留言说自己想要学习。很快,对方就添加了刘大爷的微信。所谓的“导师”说,只要支付课程费,就能收到AI教学课程的视频。

随后,刘大爷向指定账号转账2880元,但是钱转过去之后,一直没有收到对方发来的学习视频,后面不管打电话还是发信息,对方都没有回复。刘大爷这才意识到被骗,立刻报了警。目前,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

浙江义乌贾玫女士的经历更为坎坷。52岁的贾女士因无一技之长,近几年一直靠打临时工贴补家用。一次,她在网上看到某AI课宣称能帮助学员稳定赚钱,便抱着提高收入的期望买了课。这门课主要教学员使用AI工具把网络小说生成漫画类短视频,但她认真学习并操作两个月也没赚到钱。机构老师称主要是因为她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够,于是她辞去临时工全职投入,每天花8至10小时学习和实操。然而,她前后缴纳培训费累计达5358元,全职做了约4个月,累计发布200多个视频,依然没能入账一分钱,其间她对接的几个服务老师也都离开了。

“家人说我遇上了骗子公司。我当时还是相信老师的,每天坚持做短视频发布,盯得眼睛都快看不清了。现在我才意识到上当了,群里的学员也反馈没挣到钱。”贾玫说。

套路

流程高度标准化“三步走”

记者进入某短视频平台,发现某AI实操训练营推出2.99元的触屏笔和99元的入门课,其橱窗显示相关商品已售2万余件。直播间里,一名主播正在展示来自各行各业的学员报名课程后的账号粉丝数及收益大幅增长的截图,并宣称,“我自己6个月就赚了85万”“任何人都可以靠AI实现经济自由”。

记者添加了该课程客服微信,发送消息询问如何具体学习课程,客服很快回复,先是告知不同时间有直播安排,称跟着学代发一条内容能赚30,日入300+,催促记者确认能否完整参加课程。记者随后点击其发送的相关链接发现,相关课程并未有明确的课程大纲,价格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明显高于直播间的价格。在此过程中,客服人员非常“热情”,在微信中不断催促记者报名体验。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许多老人报名此类AI培训课程时,并未签订任何书面合同,仅通过微信添加好友后就转账缴费,部分机构甚至不提供实体办公地址的信息,全程线上沟通,增加了后续的维权难度。

互联网从业人士王春(化名)透露,当前,AI培训骗局的套路呈现出高度标准化的特征,主要分为“三步走”,即:先以低门槛、高回报为诱饵,通过展示消费者无法核实的成功案例吸引目标群体;再利用限时优惠、名额稀缺等话术制造紧迫感,促使其冲动付费;最后则通过阶梯式收费套路,以课程内容升级、可以赚到更多钱等名义层层加码,诱导持续投入。而商家实际提供的服务或产品与宣传的严重不符,多为简易工具的操作或浅薄无效的内容,甚至有的就是赤裸裸的诈骗行为,骗完就拉黑走人。

业内

夸大效果售卖课程 话术不可当真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记者输入关键词“AI课”,显示已有5327条投诉,其中在投诉内容中明确说出自己老年人身份的有62条,相关问题包括夸大宣传、诱导消费、效果差距大、退费难等。

一位消费者投诉称:“6月10日在某平台上买了课,老师说会带我们进行实操变现,交费后却不教给我们实质性的东西,很多随便讲讲就过,就一直让我们买高阶课。承诺高阶课会带我们变现,费用2980元,很多人就被他们忽悠买课了,希望能查处一下!”

“目前网上售卖的此类AI培训课程,很多都会夸大效果。在他们理解中,算是一个营销技巧吧。特别是对‘坐在家里轻轻松松月入过万’之类的话术,千万别当真。”王春提醒说。

专家

陷坑因认知存盲区 情感需求被拿捏

那么,老年人为何容易陷入AI培训骗局?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党俊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方面,老年人对AI技术的认知存在天然盲区,他们的信息获取与辨别渠道相对闭塞;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情感与价值需求被商家精准拿捏,而子女关怀的缺失进一步放大了风险。

福建重宇合众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涂崇禹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此类宣称会面临虚假广告、消费欺诈、合同违约等多重法律责任。涂崇禹表示,一些AI课程培训机构如果宣称“零门槛月入过万”“包教包会”“保底收益”等,需要引起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的警惕。付款前需要核实企业资质,一旦发现被骗,需要及时保留并固定相关证据,便于后期依法追讨损失。

建议

对课程销售直播 平台应落实全流程管控

该如何减少和遏制这类乱象的发生?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数字化治理中心主任彭嘉昊建议:首先,媒体应主动曝光新型骗术,提高老年群体的防骗意识。其次,课程本质上也是商品,AI课也应建立退货退款机制。再次,要重视群众的线索举报,及时处理,另外,平台应利用AI算法对老年受众推送内容进行分类管理。最后,社会要正视老年人的情感和学习需求。

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王立梅认为,老年网民规模快速扩张,但其数字素养与防诈能力相对薄弱,易被“高收益承诺”等直播话术诱导。相关平台对直播内容等具有信息审核主体责任和监测管控能力优势,应当落实对课程销售直播的全流程管控。

对于平台如何加强审核管控,王立梅建议:一是事前严格准入,落实广电总局、文旅部《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规定的教育等专业直播资质准入要求,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二是事中加强干预,依托国家网信办《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要求建立的直播内容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涉老课程销售直播的违规话术、私域交易等行为实施重点监测,配套大额支付验证等防护措施。

三是事后维权支持,推动平台适老化改造,设立“银发维权通道”,简化举证与退款流程。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